公衛學者建議雙疫調分層分流 納疫苗保護力調查

台大公衛學者陳秀熙今天建議針對Omicron採雙疫調分層分流,調查確診者的非密切接觸者時,可納入疫苗保護力調查,有助於減少醫護檢測能量。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今天舉行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防疫科學線上直播,解析最新疫情,並提出台灣的Omicron雙疫調防疫政策。
陳秀熙指出,受全球Omicron疫情影響,加上春節返鄉人潮,台灣境外移入個案迅速攀升,去年12月9日至今年1月18日已累積1129名個案,加上許多民眾的疫苗保護力開始失效,至今已造成135名本土個案,預估至1月底本土累積個案數可能達540名,但若每天施打20萬劑加強劑,則可於2月初控制疫情。
陳秀熙提到,哈佛大學最新研究發現,Omicron病毒量在前2天較低,確診後第3天達高峰後迅速下降,這也是很多本土案例陰轉陽的重要原因,而確診5天後,超過半數個案的病毒量都大幅下降,因此對檢測是很大挑戰,密集快篩才可能檢測到較低的病毒量。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近期針對入境旅客啟動落地採檢。陳秀熙表示,如以長程航班入境旅客陽性率、入院隔離期14天等資料估算,1月隔離病床最高需求670床,如將入院隔離期縮短為5天,隔離病床需求就可降到322床,例如將輕症者安排到集中檢疫或居家隔離,把病床留給重症者,可降低醫療負擔。
針對Omicron傳播力強且傳播途徑及管道多元的特性,陳秀熙建議採雙疫調分層分流,第1層疫情調查時,找出密切接觸者跟非密切接觸者,密切接觸者立即檢測PCR,輕症或無症狀確診者可安排集中檢疫,重症則住院;檢測陰性者則安排居家隔離,並於居隔第3天、解隔離前進行PCR檢測。
第2層進行疫苗保護力調查,陳秀熙提到,未施打疫苗的非密切接觸者,檢疫方式比照密切接觸者,檢測陰性者於居隔第3天、解隔離前進行PCR檢測,未染疫者於解隔後須施打基礎劑;曾施打疫苗但保護力已失效者,仍需檢測PCR,檢測陰性者於居家隔離期滿前快篩,之後安排施打加強劑。
陳秀熙指出,非密切接觸者如完整施打2劑疫苗且仍具保護力,可不需PCR檢測,改為自主健康管理7天期滿再快篩,如果此類非密切接觸者占大多數,就可減少醫護檢測能量及後續疫調人力。
▪【疫情專題】6月29日新增本土42,112例、境外移入92例 確診死亡85例
▪【整理包】「長新冠」9種症狀、怎麼吃能預防?6大QA一次懂
▪【圖表】滾動調整每周都有變化!最新防疫規定整理看這裡(持續更新)
▪【整理包】苦惱兒童是否打疫苗 看國外狀況、副作用、不建議接種者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