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仁:台灣應以檢驗代替疫苗覆蓋標準 開放邊境管制

疾病管制局前局長張鴻仁今(14)日表示,台灣應該逐步開放邊境管制,做法上要仰賴檢驗,而不是看疫苗的接種率。尤其對於國際商務客,建議應該藉由更密集的檢驗,讓他們在防疫旅館隔離時間由兩周改為三天,最後進一步免住防疫旅館。
張鴻仁表示,新加坡和以色列的疫苗接種率已超過八成,雖然對重症有一定的防護,但無法阻擋病毒的散佈。所以未來台灣開放國門,要靠的是檢驗,而不是依台灣的疫苗接種率有多高來做評估。
張鴻仁並在臉書上提議,最簡單的方法是玩改良型的「一、二、三木頭人」。他說明,檢驗的「一、二、三」步驟,包括:一,檢驗陰性,才可入境,機場再檢驗陰性才可出關;二,出關之後,不再強制隔離,但要求每三天驗一次PCR,或每天做一次快篩(由政府指定可用廠牌);三,連續偵測一定天數(例如七天)就不需要檢驗。
張鴻仁表示,這個系統運作可以加上接種兩劑疫苗的條件來決定是否允許入境;不過以現實而言,未來國際商務型旅客沒有施打疫苗的比例應該趨近於零,差別不大。
此外,張鴻仁強調,對目前的商務旅客而言,來台後能否不強迫住進防疫旅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政府若能用每三天驗一次PCR,或每天做一次快篩,以此來取代住防疫旅館。
張鴻仁呼籲,政府可以分兩階段逐步放寬邊境管制。第一階段,對商務客先由兩周的防疫旅館隔離時間改為三天,到第四天開始可外出前,經過篩檢驗出陰性後才可放行,接下要由接待企業全程監控把關;第二階段則是讓商務客免隔離,但要每天做一次快篩。
張鴻仁認為,台灣評估邊境管制的做法,除了考量採納什麼樣的檢驗系統之外,也可依照國家或地區來區分其風險性,就像美國並不會將台灣視為高風險感染國家,也不會對台灣有嚴格的入境管制一樣。不同國家風險程度,可依照其疫苗施打普及性及疫情流行性來區分。
▪【疫情專題】5月19日新增本土90,331例、境外移入47例 確診死亡59例
▪【整理包】一樣居家差很多 一圖秒懂居家照護、居家檢疫、居家隔離
▪【QA問答】確診了怎麼辦?秒懂通報流程、居家照護資格、解隔條件
▪【QA問答】家人朋友同事確診,我直接居隔3+4嗎? 10大常見疑惑
▪【QA問答】居隔改3+4「防疫補償金」縮水成3000元!申請方法總整理
▪【整理包】超實用快存!快篩購買地圖曝光 地點、庫存秒看懂
▪【整理包】苦惱兒童是否打疫苗 看國外狀況、副作用、不建議接種者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