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可能源頭 仍要防範大規模社區感染

台灣出現首例無旅遊史的新冠肺炎重症死亡個案,經過徹查鎖定這名個案曾載過浙江回來的台商為可能感染源,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屬於零星個案受到感染的案例。對此,專家認為仍需注意大規模社區感染的可能,並將防疫提升至國安層級。
記者會時,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表示,感染有幾種分類,境外移入個案,或是國境之內感染就是本土個案;醫院內感染叫院內感染,院外叫院外感染;而療養院、護理之家內感染就是密集感染、夫妻間是家戶感染,不在這些這範圍內,叫做社區感染,但只是代表在某個地點感染,而非代表社區有非常大規模流行。
張上淳也強調,這屬於社區感染個案的單一個案,社區周圍不一定危險;若多人同在一個社區發生,才會擔心這是大規模傳播流行,因此應該關切的不是這個人是不是在「社區感染」。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表示,雖然找到傳染給案19的台商,不算是社區感染。但現在最怕的是,在未找到這名台商前,台商已經傳染給A,A又傳染給B,而造成所謂的「社區感染」。
而從社區感染要變成「社區傳播」,副總統陳建仁則透過臉書表示,社區傳播的特性是「在社區中走動都會被感染」,必須符合四個徵兆,確診病例無法找到傳染來源、本地感染個案數已遠超過境外移入感染個案數、已經出現持續性的傳播鏈、有廣泛發生的群聚感染事件。
為了防止之後演變成「大規模」的社區傳播,防疫作為也將從「圍堵」改為「減災」。黃高彬表示,減災最重要的是要「發現病人」和「感染封鎖」。
黃高彬說,事實上目前防疫作為也已經調整,例如案19便是透過回溯性篩檢抓到的個案,另外目前疾管署也要擴大採檢14天內有國外旅遊史、出現發燒或呼吸道症狀、治療3日未好轉等肺炎個案,就是要將藏在社區的病人找出來,使感染者能夠儘早獲得治療,讓後續感染數量下降。
國家衛生研究院董事長、長庚大學醫院系小兒科教授林奏延表示,防疫的前端是防堵,若真的發生社區傳播後,基層醫療和醫院必須合作,社區醫療網也要開始進行演練,並將輕重症病人分流,讓輕症在基層醫療院所治療、留在家裡隔離休息,重症才去醫學中心,如此便能保留醫院的能量,不影響到其他急重症病人的醫療。
前疾管局長、南台科技大學教授蘇益則提醒,因為社區傳播的風險還在,必須密切監測是否有其他感染事件發生。且若按照中國專家鍾南山預估,中國四月疫情緩解、國內外解除封城及出入境禁令,預估將有大批人員回到台灣,包括無症狀或輕症的感染者。
蘇益仁表示,這一仗還要打很久,影響層面深入政治經濟等多面向,建議政府應慎重評估將防疫拉到「國安層級」,指揮中心提供專業意見,由行政院甚至總統府等通盤考量各方情勢、制定策略。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