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研究:中國低薪與資淺勞工 失業風險更大
北京大學日前發布報告,指今年第一季中國企業招聘人數年減約27%,其中薪資低於人民幣4000元(約新台幣1萬7000元)、工作經驗1到5年的職位降幅最大。
報告也認為,中外合資和外商獨資企業大幅下降的招聘需求,說明中國參與的全球產業鍊面臨挑戰。
綜合界面新聞和新京報報導,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近日發布了「新冠(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對勞動力市場、中國及全球產業鍊的影響」報告,報告引用中國招聘網站「智聯招聘」今年第一季超過2300萬條數據,和2019年同期進行比較分析。
報告指出,第一季中國企業招聘職位數和人數,都年減約27%,其中月薪低於人民幣4000元的職位數下降約44%;月薪1萬5000元以上的職位降幅則為12%。
報告指,低收入人群受疫情影響最大,一旦失業,更不容易找到工作。
報告也指出,職業數的降幅和經驗需求呈現「倒U型」關係,不需工作經驗和5年以上經驗的職位數降幅較小,而要求1到5年工作經驗的職位數,則下降超過15%。
報告因此呼籲,政府在支持今年874萬名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同時,也應關注這些工作經驗較短的求職者。
報告也發現,人數100人以下的小微企業受影響程度,高過更大規模的企業。
而合資和外商獨資企業招聘需求下降幅度,也高過民企和國企。報告認為,這說明中國參與的全球產業鍊可能面臨挑戰。
報告指出,3月的企業招聘需求已逐漸恢復,但不同類型企業仍有差距,其中,出口導向製造業和消費服務業的招聘需求仍在下降。
報告分析,受疫情影響,外資企業可能會分散供應商或回歸本土生產,以未來緩解供應鏈破壞的風險。而若沒有政策干預,報告預測,出口導向製造業的勞動力需求可能將下降37%。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