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車少做1事…搭計程車5分鐘挨罰3000元 網紅認了:忙講電話

一名網友第一次被開交通罰單,原因竟然是搭乘「計程車」沒有繫安全帶。計程車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 聯合報系資料照
一名網友第一次被開交通罰單,原因竟然是搭乘「計程車」沒有繫安全帶。計程車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 聯合報系資料照

搭乘汽車,無論是駕駛或乘客都務必繫上安全帶。一名網紅發文,稱她快40歲以來第一次被開交通罰單,原因竟然是搭乘計程車沒有繫安全帶,被開了3000元的罰單,因此呼籲網友不管多忙,「上車後一定要先繫安全帶」。

IG上超過5萬粉絲追蹤的網紅「萱萱的萱萱」在Threads發文,她貼出收到交通罰單的照片,顯示扣除手續費後,應繳3000元罰鍰。她表示,活到快40歲第一次被開單,只因為搭乘計程車未繫安全帶,在上高速公路的閘口前被警察攔查,就被罰了3000元。她在回覆留言時補充,「我平常都會繫,這次是因為忙著講電話,上車不到5分鐘,還來不及繫,就被攔下來開罰」,呼籲網友們上車後多忙一定要先繫安全帶。

此文一出,有網友提到司機應要盡到提醒的義務,「法規規定全車必須繫,你上車後司機有口頭告知、標語或者系統提示繫安全帶,抓到就是罰乘客,如果上述都沒有就是罰司機」、「司機沒提醒不夠貼心」、「通常上車,駕駛師傅都會告知要攜安全帶」、「本來就要繫 司機也有告知的義務,照理講司機沒有告知提醒,也要被開罰單的」。

也有網友分享被開罰的經驗,「沒事,我上個月也被開罰」、「那年我23歲也是人生第一張罰單,但我是在我家路口剛上計程車後,不知道哪裡跑出來的警察跟車然後敲車窗」、「我是上個月被罰安全帶沒繫到安全點」、「我上星期平面上國8也有遇到,心想遠遠就看到取締告示牌,拉個安全帶也不用3秒,是抓得到人嗎」。

根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1條規定:

汽車行駛於道路上,其駕駛人、前座或小型車後座乘客未依規定繫安全帶者,處駕駛人新臺幣一千五百元罰鍰;營業大客車駕駛人未依規定繫安全帶者,處駕駛人新臺幣二千元罰鍰。

汽車行駛於高速公路或快速公路,違反前項規定或大型車乘載四歲以上乘客未依規定繫安全帶者,處駕駛人新臺幣三千元以上六千元以下罰鍰。

計程車 罰單 網紅 交通違規

延伸閱讀

台灣人吃Buffet「1習慣」讓外國人看呆 一票人認同:本國限定

握有「主管的祕密」不能說他很痛苦 網勸不要去淌這混水

共享經濟?他偷用朋友全新充電線被要求出半價 眾網揪原因:誰都會不爽

沖繩租車加錯油遭罰8萬!夫妻怒吼「被敲竹槓」 網不挺:還有其他損失

相關新聞

景點全都要走一輪!她不解「有錢人出國1舉動」 全場秒懂:我也是

你出國時會把所有知名景點都走一遍嗎?一名女網友分享,觀察身邊幾位富裕的同學,每次出國都顯得非常隨意且從容,不像自己總狂查資料且排滿行程表。貼文一出後,引起廣大網友熱議。

她愛用淘寶購物「台灣的半價」 內行人推另一電商:更便宜

隨著科技不斷地進步,網路購物已經成為現代人消費模式的主力,電商平台也看中商機,積極搶攻這塊大餅。有一名女網友透露自己習慣在淘寶買東西,價格便宜,還不會被台灣的中間商抽成,貼文引起兩極評論,還有人推薦另一個電商「拼多多」。

飯店棉被為何都要塞床墊下? 房務人員現身釋疑「真相超簡單」

出遊住飯店,你是否有發現通常棉被都塞進床墊下面?有網友對此感到好奇,發文詢問為何棉被不自然放著就好,反而要塞進床墊下,到底有什麼原因?貼文引起不少討論,甚至還有不少房務人員出面解釋。

惡魔果實?剖開西瓜見詭異螺旋紋路 內行人急勸:不要吃

每到夏天,許多人都會吃西瓜來消暑解渴,不過之前有位女網友在好市多買了一顆西瓜回家,剖開後卻發現果肉呈現奇特的紋路,彷彿就像日本知名動漫《航海王》裡的「惡魔果實」,內行人一眼秒懂出了什麼狀況。

游牧生活?房價太貴她想「住車上」 網提不便處:沒比較省錢

面對高房價,住在車上是否也是個好選擇呢?一名女網友發文,稱在高房價的現代,她考慮買一輛車,住在車上,再利用健身房洗澡,就可以生活了,對此,不少網友列舉出住在車上的不便之處。

長輩退休多從事1活動 網大推:總比在家看電視好

退休族從職場上休息後,都從事什麼活動打發時間呢?日前有一位網友表示,他媽媽準備退休,已經安排5個行程,把自己的時間排到年底了,原PO發現「我爸媽跟朋友的爸媽,退休後不是在旅行,就是在往旅行的路上」,讓他好奇「長輩退休是不是很愛旅行?」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