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test
0:00 /
0:00
台灣社會常見「職業世襲」? 網吐共鳴喊:靠爸媽才最實在

6月畢業季剛落幕,許多大學畢業生即將進入社會,按照個人不同的選擇與興趣,投入職場生涯。不過近日有網友表示,他從身邊友人的例子發現,台灣社會中「職業世襲」的狀況似乎相當普遍,話題曝光後引發熱議。
原PO在網路論壇PTT發文表示,自己有位朋友家裡做的是從爺爺那代繼承下來的鵝肉小吃店,雖然這位朋友大學讀的是電機系,也曾當過一段時間的工程師,薪資待遇不錯,但最後還是回頭繼承家業,從頭學習如何烹煮鵝肉。
他接著說,另一名很有繪畫天份的朋友,求學時代常常分享自製的原創漫畫,但其父母職業為老師,並一直希望孩子也能成為老師。原PO說,他原以為這名朋友最後會折衷當美術老師,但最後還是成為了國小的社會科老師,並再也沒有提筆畫畫。
原PO指出,這種隨父母行業而選擇最終工作的「職業世襲」狀況,似乎在台灣社會相當普遍,他猜想,可能是因為大多家長認為「其他工作沒有自己所做的工作來得好」,才會希望自己的兒女也能繼續承襲這項「不錯的工作」以維持生計。
文章曝光後,意外引起網友共鳴,許多人紛紛留言「醫生的小孩大部分真的都是醫生」、「金融業高官很多都直接安插小孩去實習」、「認識的會計師和代書都是如此,爸媽留下來的人脈很好用」、「連農業都有小孩接著做」、「工程師的孩子是工程師的很多」、「開店那種是世襲很正常」、「政二代星二代啊」等。
不少網友則分析「好賺的職業會叫小孩繼續賺啊」、「開店那種肯定是比較過後,還不如乖乖回家繼承」、「都有先天資源了,除非真的很沒興趣,不然幹嘛硬要走難走的路」、「這個就是階級複製,不同職業跟家庭能給小孩的資源就不同」、「長輩都幫你開好路,輕鬆很多」、「小孩繞了一圈,還是靠爸媽比較實在,路都幫你鋪好,只要接班就好」。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