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拜過的食物吃得出來?網友熱議「神祕味道」 連拜誰都分得出

台灣民間信仰盛行,從每月初一十五到各大節慶,祭拜神明與祖先已成為許多家庭的日常。而祭拜後的供品該如何處理,也是不少人心中的疑問。大多數人並不忌諱吃下拜過的食物,但有名網友卻分享了不同的感受,表示自己能明顯吃出食物是否曾經祭拜過,甚至還能分辨「拜的是誰」,讓不少人驚呼「我也是!」引發熱烈討論。
這名網友在社群平台Threads上發文提問「有人跟我一樣吃得出食物拜過嗎?」他表示,經過祭拜的食物味道會變淡,感覺起來很明顯,沒想到釣出大批網友留言回應,許多人都表示深有同感,「真的會變淡」、「我也吃得出來」、「味道就是不一樣」、「也太厲害,靈性超高」。
更有趣的是,有網友透露自己能分辨出不同的「祭拜對象」所帶來的食物味道差異,分析祭拜神明、祖先或是中元節的「好兄弟」,食物味道都有微妙不同,「拜神明和拜眾生的味道真的不一樣,因為他們真的會來吃」、「中元普渡的味道最重,感覺特別明顯」、「七月的供品較明顯,比如乖乖變軟,單純拜神佛的沒異樣」、「應酬的時候,客戶說拜過神明的酒不會宿醉,也比較順口」。
有網友指出,身邊有家人享用祭拜過的食物會出現身體不適症狀,「我姐一吃拜過的東西就會想吐」、「我老公吃到拜過的水餃直接吐出來,我婆婆還驚訝他怎麼吃得出來」、「有同事就是這樣,還說輕則腹瀉,重則進加護」、「拜過好兄弟跟祖先熟食我會吐,神明的不會」、「普渡的聞起來會臭」。
然而也有網友直言自己是麻瓜,吃不出味道差異,「小時候吃拜拜過的零食餅乾吃得很開心,拜拜完後晚餐幾乎都是拜過的食物,但是完全吃不出來有什麼差別,因為我是大麻瓜嗎」、「突然覺得我們這種無感的也很幸福,什麼都能吃什麼都好吃」、「我猜是熟食在常溫下變質、受昆蟲或微生物污染,或者沾染線香、紙錢的懸浮微粒」。
有專家指出,若從科學的角度來解釋,拜拜時燒香、一氧化碳和高溫都是讓食物變壞的原因。除了燒香產生的乙烯和一氧化碳之外,常溫下最容易滋生細菌,在室溫甚至太陽照射的高溫下,只要10~20分鐘細菌就會倍增,更別說拜拜食物動輒就擺放一、兩個小時,上面的細菌量恐怕已經上百倍,「難怪容易鬧肚子」。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