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咳嗽救星?「無糖綠+半糖紅」偏方熱議 醫證實:有科學依據

不支持以武力改變台灣現狀 魯比歐:這是川普的政策

勞工有「隱藏版退休金」!無年齡上限多領6.6萬 資格條件曝光

駕駛「確認沒人」才轉彎…下秒慘噴6000元!過來人曝實用建議

一名網友抱怨,近期在大馬路準備右轉,等行人都通過也再次確認沒人才轉彎,沒想到卻發生1件事,讓他當場被罰6000元。示意圖/警方提供
一名網友抱怨,近期在大馬路準備右轉,等行人都通過也再次確認沒人才轉彎,沒想到卻發生1件事,讓他當場被罰6000元。示意圖/警方提供

立法院於2023年公布,汽機車若未禮讓行人,最高可罰6000元。對此,一名網友抱怨,近期在大馬路準備右轉,等行人都通過也再次確認沒人才轉彎,沒想到卻發生1件事,讓他當場被罰6000元。貼文一出後,引起廣大網友熱議。

這名網友在Dcard以「科技執法開罰了」為題,指出近期開車準備右轉時,在斑馬線前等行人都通過,也再次確認沒有人才轉彎,本來跟右邊的行人還有一段距離,正當他加速起步準備轉彎時,該名行人突然跑到車子前面,當下雖然急煞沒撞到對方,但前保險桿已經壓在斑馬線上,立刻就被科技執法拍下違規照片。

這名網友進一步說明,自己開車好幾年,從來沒被開過罰單,平常看到斑馬線一定會減速,做好隨時停讓的準備,自認是一名優良駕駛,沒想到第一張罰單就是6000元大禮包,還要請假去參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

貼文一出後,多數網友都爆共鳴,紛紛表示「一堆站在人行道不走,車子要過了才要走上斑馬線,不然就是站在斑馬線聊天」、「我騎車要過斑馬線,只要看到有行人一定叫他先過,遇到超多人要讓我先過,過去就等著吃罰單」、「我遇過停下來等他過馬路,他不過,我一開他就走到斑馬線,結果我被後面檢舉」、「有些路人真的蠻討厭的」。

此外,也有不少網友分享實用建議,指出「不管行人還有多遠,我都會停到斑馬線上完全沒有任何人才會轉過去,寧可被後面車子按喇叭,也不要和荷包過不去」、「以後開車都是多確認幾次再走,第一次確認難免可能看走眼」、「建議可以去申訴看看,科技執法開單時都有前後10秒影片可供舉發人員確認是否舉發,申訴時說明行人突然跑出來,應該有機會撤單」。

人行道 科技執法 罰單 行人

延伸閱讀

返鄉過年哪天最不塞車?一票網友狂推這天:一路順暢

很多人不知道!發熱衣也有「有效期限」 UNIQLO:超過暖度有差

家電插頭插錯很危險!台電分享用電「3守則」:避免使用延長線

作息每天大不同?研究指出「1行為」比睡滿8小時 更能降低死亡率

相關新聞

男友嫌太花錢!她列13個生活習慣嘆「會太精緻嗎?」 網揭癥結點

不少女孩每個月都會花不少錢在治裝費及美容上,讓自己變得更美。

歐洲車、名牌包都不算!他列「真富人」5特徵 網狂點頭:有錢是低調

身邊的人誰深藏不露?一名網友在Dcard上分享「辨識真的有錢人」的方法,聲明其實很多特徵不一定很昂貴,只是多數普通人不太會撥預算在上面,表示有錢人就是喜歡花錢在「不是刀口上」的地方。貼文曝光後網友大讚「難得有比較符合現實的描述」。

被抓酒駕「蔥花捲」害的?女兒幫爸喊冤 內行推測:發酵效應

「蔥花捲」有酒精成分嗎?一名女網友發文,稱她的爸爸在吃蔥花捲饅頭時被警察查酒駕,吹了檢驗器後,赫然發現酒精濃度每公升0.4,當場被帶上警車,但爸爸開車前完全沒喝酒,為何會測出酒精反應呢?對此,有網友列出蔥花捲的原料,指出「不可能有酒精」。

他買夜市100元快充線 隔天竟發現「融化又有燒焦味」

電線要特別注意材質,插頭也切勿連接多個延長線,避免引起火災,日前有位網友表示,他在夜市買了100多元的快充線,隔天竟發現「線融化且有燒焦味」。多數人建議「別亂買,貪一時便宜容易浪費更多錢與時間」。

超多顧客忘付錢!連鎖牛丼店員「天天衝出來」 他嘆:該改了

點餐制度是不是要有些調整,才能避免尷尬呢?近日媒體人狄志為分享,他到「すき家」(SUKIYA)買丼飯,站在騎樓等餐點時,直擊3組客人沒付錢就離開,店員還得跑出來把客人請回去付錢的尷尬情況...

安全帽沒扣好被罰他不服 網批評:同事曾被害到「長期舊傷」

只要沒扣上安全帽帽環,視同未配戴安全帽,會被裁罰500元。不過日前有位網友發文「因為沒扣好安全帽,被警察開罰,可以申訴嗎?」文章曝光後,許多網友批評「沒扣好也很危險你知道嗎?我同事就是被前面沒扣好安全帽的人害的」。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