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公車司機和日本的哪個較強? 網就技術、水準深入分析

有人PO文詢問網友「日本跟台灣的公車司機哪個技術好?」圖為日本公車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記者林秀芳攝影
有人PO文詢問網友「日本跟台灣的公車司機哪個技術好?」圖為日本公車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記者林秀芳攝影

大多數通勤族每天幾乎都會搭公車、捷運上下班,不過台灣公車司機的素質良莠不齊,有些暖心的司機相當盡忠職守,但也有少數的司機總是喜歡開快車,若是一不小心沒抓好扶手,可能就會差點跌倒甚至撞到他人。昨(1)日就有一名網友在PTTPO文提到,自己平時住在台北,因為通勤的關係常常要搭公車,但是他卻發現台灣的公車司機很愛變換車道,與他先前去日本坐公車的感覺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他就好奇詢問廣大網友「日本跟台灣的公車司機哪個技術好?」

原PO在文中表示,他因為通勤的關係幾乎每天都會搭公車,但他發現台北的公車司機很喜歡變換車道,導致本來應該30分鐘的車程,只要15分鐘就到了。這就讓他剛好回憶起之前去日本搭公車時,不但不用招手就會停車,而且車輛在進行的過程中也不會感到任何不適,等紅燈時甚至還熄火,一來可以減少製造廢氣,還可以達到省油的效果,但反觀台灣似乎和日本的公車司機差距極大,於是他就問道「到底台灣跟日本的公車司機,誰的技術比較好呢?」

PO文一出後,立刻引來大批有搭過日本公車的網友留言,「日本的公車坐起來比較舒服」、「日本公車都很準時到站,從不會誤點,跟高鐵有得比」、「去沖繩第一次搭日本公車,開不快但還是可以準時到站」、「當然是日本的公車司機技術比較好啊,台灣的公車司機可以把平面道路開得像髮夾彎」、「上次去京都搭過,真的都滿準時的」、「應該是因為日本年長的司機比較多,台灣很多都新人」、「一定是日本啊,因為日本交通違規記點記很重,所以大多數的公車司機幾乎都很守交通規則」。

不過也有網友認為,如果就開車技術的話是台灣,但是就司機水準是日本,「台灣的過彎技術很強,但是會把乘客嚇死」、「論技術是台灣比較好,但台灣司機沒有在管乘客死活」、「大家都說台北分秒必爭很繁忙,結果公車限速40,整個很矛盾」、「其實也不用責怪台灣公車司機水準,誰叫台灣是看趟數算薪水」。

通勤族 PTT 公車

延伸閱讀

住家附近有家樂福還是好市多哪個較實用? 網一面倒

義大利議員戴口罩赴議會遭嘲笑 爆氣摔話筒:我去過3疫區

家長憂從日返台自主隔離兩周仍有危險 醫無奈:拜託減少出國

媽媽上菜市場買口罩套 她一戴上傻眼:有戴跟沒戴一樣

相關新聞

不如像Kelly a繼續當公主!務實女怨勤儉持家卻不被疼愛

「流水席之亂」引起輿論熱議。有女網友在「匿名2公社」表示,與先生正處於想離婚階段,她怨自己雖然從婚禮、結婚、婚後都沒有像Kelly a那樣大吵大鬧,但並未因此得到幸福,一路走來讓她大嘆:「真的不如像Kelly a這樣繼續當她的公主」。

流水席之亂 網:全台8到9成女生都像「輔大陳若儀」

一名自稱擁有「輔大陳若儀」稱號的準新娘,透過社群網路批評未來婆家打算舉行流水席婚禮,引起輿論熱議。在第9集疑似是小姑出面爆料,這婚應該結不成之後,有網友在「匿名2公社」表示,「其實目前全台大概8到9成女生都會出現Kelly a的行為,連在貼文底下酸Kelly a的也大多是,她們只是暫時把雙標人格隱藏來。」

柬埔寨被騙7天遭性侵9次 台女驚傳下海拍片「一片799元」

今年八月,台灣人遭詐騙前往柬埔寨慘被性侵或摘器官事件震撼全台。當時一名IG網紅因在當地7天內遭性侵9次的消息曝光後,引發網友同情;未料該名女子本月開始透過經銷販賣「下海拍片」3P影片,讓網友在Dcard大嘆:「難免讓人對於當時的同情,覺得有種多餘的感覺,還是真的只是單純炒人氣?」。

主播怨「俄」羅斯發音被糾正像打嗝 網曝:原譯名根本沒它還超美

台灣新聞主播、中英雙語節目主持人路怡珍,昨(21)日於臉書PO文表示,因最近很常分享烏俄消息,有名以簡體字留言的網友,要求全球串連早安新聞、「浩爾譯世界」的「俄」羅斯念四聲,是不是可以改一下,理由是「不念鵝羅斯二聲『太難聽』」。

考學測驚見史上最強考生 網看「姓名」全跪:榜首位置有人了

110學年度大學學測於1月23日結束,大學入學考試中心也在隔天(24日)公布各科試題及參考解答。幾天後,一張試場名單在社群網站上瘋傳,一位考生的姓名引發眾人遐想,不少網友看了笑翻,直呼「今年榜首有趣了」。

維基百科驚見諸多「台灣世界第一」 網吐嘈:問題也太多

2020年全球在新冠疫情的籠罩下,搞得人心慌慌、一片蕭條,而台灣的防疫成效卻是國際間有目共睹的,經濟成長率也是亞洲四小龍第一。不過有網友上網搜尋了「臺灣世界紀錄」,赫然發現除了防疫和經濟成長外,台灣還有許多的「世界第一」,只不過似乎都非好事,引發眾多網友熱議。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