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颱風引發「金門孔雀之亂」14隻逃脫繁衍上千成災

來源:聯合報-A6 生活(2018/10/30)
來源:聯合報-A6 生活(2018/10/30)

孔雀開屏,是許多人心中的夢幻場景,開屏時像一朵盛開的鮮花,色彩美麗異常,然而,這樣的「仙氣」,卻是金門人的惡夢。1999年,因為丹恩颱風吹毀金門畜試所養殖孔雀的籠舍,造成14隻孔雀從此流落野外,20年成長百倍而引發一場「金門孔雀之亂」。

孔雀有「藍孔雀」與「綠孔雀」,命運也大不相同。關在動物園內讓人欣賞的是綠孔雀,由於適應環境力很弱,數量稀少是保育類動物,至於藍孔雀為原生於南亞一帶的留棲性大型雉科鳥類,並非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名之瀕危物種。

而金門滿山遍野的是野生藍孔雀,逼近2000隻藍孔雀在金門隨處可見,成群野生藍孔雀,不僅影響農作、生態,更可能危及飛安,甚至對金門原生種造成危害。

這些孔雀體型大,公孔雀體長可達2公尺,重量約4~6公斤,母孔雀也有1公尺長,重量3~4公斤,不易捕獵;但繁殖速度非常快,以金門這些大爆量的藍孔雀要抓還是放,讓金門縣府苦惱不已,除了實施收購移除獎勵,還有業者推出藍孔雀料理「全隻孔雀餐」,只是一年移除不到100隻,移除速度遠不及繁殖速度。

為解決這一波孔雀之亂,因此有觀光業者針對陸客專屬的推出孔雀行程,甚至有陸客老饕專程到金門買孔雀,還自備廚師,直接買孔雀自己料理。

藍孔雀之亂 近20年成長百倍 金門農作跟著遭殃

【2018-11-12/聯合報/R16版/好讀周報萬象力】

(文╱記者蔡家蓁)在台灣,想看孔雀要到動物園;在金門,走在路上隨時可看到成群野生藍孔雀。但對金門來說,這可不是美麗的邂逅,因為孔雀數量越來越多,逐漸失控,牠們偷食農作、產生噪音、甚至有危害飛安之虞,成為金門潛在威脅,縣府已全面展開清除。

金門縣政府粗估,目前至少有1400隻藍孔雀,曾有民眾拍到一棵樹上同時站了6隻野生孔雀,滿山遍野都是,整個大金門都有孔雀蹤影,只有小金門沒有,因為牠們無法飛那麼遠。

金門怎麼會出現孔雀?縣府建設處科長鐘立偉表示,畜試所原飼養14隻觀賞用藍孔雀,1999年丹恩颱風把畜試所的屋頂吹走,孔雀從此流落野外。據估算,近廿年來群族成長約100倍,達1400隻。(下略)

延伸閱讀

金門住宅火警3人受困 消防10分鐘內滅火救人

發揚在地農業 青年牧場打造金門牛產業鏈 結合有機飼養、循環經濟 育種提昇肉牛品質

金門女深夜報案求救 消防員一句話成功化解危機

梅雨季鋒面來了 桃園以北4縣市大雨特報

相關新聞

靈車司機嫌車廂味道重罵「好臭沒洗澡?」 半夜驚見1幕嚇瘋

做人要保持敬畏之心,對往生者亦要給予尊重,切勿胡亂說話!馬來西亞有靈車司機分享經歷,指他有次負責運送遺體時,駕駛途中嗅到濃烈的屍臭味,他口不擇言稱:「怎麼這麼臭?活著的時候沒洗澡嗎?」他於當晚回家因為

「真馬版」旋轉木馬!30年前士林夜市騎迷你馬 五圈30元馬不停蹄

迷你馬由於身軀嬌小,外表可愛,深受大人小孩的喜愛,而在1987年的士林夜市,就曾出現了由迷你馬拖動的「旋轉木馬」,五圈要價30元,吸引了許多小孩前去遊玩。而事實上,迷你馬的設施在 80 年代就時常能見到,也成為過去時代的獨特光景。

道教超硬考試!赤腳「登刀梯」通過才能當法師

在台灣南部的道教科儀之中,「登刀梯」常是法師的「武考」項目,或者是道士晉升道長的考驗之一。因為由不鏽鋼刀鋒組成的天梯,刀口銳利,具有相當的危險性,並給旁人視覺震撼,所以每次舉辦「登刀梯」科儀,總會吸引許多人的目光。

苦幹實幹的年代!1950年代軍方推動「克難運動」 催生「克難街」、「克難樂隊」時代詞彙

1950年國軍發起「克難運動」,在各部隊、機關、學校鼓勵發揮雙手萬能的精神,克服困難,從事生產、建設、發明、節約等工作,以克難的方式創造成果。在那個時代,隨之而來誕生「克難英雄」、「克難鋼盔」、「克難樂隊」、「克難號汽油車」、「克難街」等詞彙。

比老三台還早! 天主教神父創立「光啟社」成台灣電視的開路先鋒

「光啟社」堪稱台灣電視發展的開路先鋒,其歷史甚至早於台灣三家無線電視台的成立。這家由天主教會支持、被譽為「沒有天線的電視台」的機構,自1958年創立以來,對台灣社教與兒童節目的推動貢獻良多。

老台北政商名流最愛「上海浴室」! 師傅搥背捏腳手藝一流

戰後初期在台北市區盛行的「上海浴室」,係由來台的上海商人引進,除了泡熱水澡放鬆身心,還有師傅提供理髮、擦背、剪指甲等高級服務,消費金額遠高於當時一般人去的普通浴室,受到許多外省政商名流喜愛。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