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test
0:00 /
0:00
新藥量產推手 諾貝爾化學獎2得主都曾獲中研院獎項

德國化學家李斯特(Benjamin List)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麥克米倫(David MacMillan)同樣出生於1968年,兩人在各自國家研究不對稱合成,試圖將「不對稱有機催化劑」的使用量降到極低,提升新藥合成與量產效率,今天獲頒諾貝爾化學獎。
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榮傑指出,有機催化領域相關研究行之多年,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美國學者諾爾斯(William. S. Knowles)、夏普里斯(K. Barry Sharphess) 和日本學者野依良治(Ryoji Noyori),三名學者即是利用不對稱金屬催化劑進行反應。
陳榮傑說,雖然早期利用不對稱有機金屬催化的方法效率比較好,但當時使用有機催化劑所需的量比較高,難以和有機金屬催化的方法競爭。
他進一步表示,兩名得獎者發明更有效率的有機催化劑,比起先前的方法,可以減少100倍催化劑的量。
陳榮傑說,合成藥物時,金屬可能有毒,理想的狀況是不希望金屬參與在其中。這時若能使用純有機的催化劑,就能盡量避免金屬殘留。陳榮傑認為,得獎者的研究能精進使用催化劑的方法,也可改善藥物合成的精準度。
兩名得主都來過台灣,陳榮傑說,他們曾先後於2006年、2017年獲中研院「周大紓先生紀念研討會」獎項。麥克米倫在2006年獲獎時曾發表演講,而李斯特是在2017年獲獎。他2017年負責接待李斯特,也在會後帶他去野柳旅遊。
李斯特也曾到訪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台師大理學院院長陳焜銘指出,兩人2000年發表有關小分子催化的論文,帶動這項技術的發展,讓學界開始重視這件事。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