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所青鳥】當代建築:潮,一種批判性的觀點

青鳥的呢喃
在酷暑中,看建築、聽建築,是一種納涼。在臺灣的建築達人中有一些隱士遊俠,平日隱於山林、小鎮,難得一見。有時只聞其名,也難得見其本尊。當夏日當蛇虺魍魎熱到也懶得出巡,而這些達人們卻反向地走出他們隱入的洞穴,巡禮於大地,觀察人生。
《潮。打開魔宮寶盒的當代建築》作者徐純一是周遊世界列國,觀察經典建築的達人,書中分享他對建築的觀點,並於7月21日藝所青鳥舉辦一場有關於「潮」建築講座。
文/徐純一
承襲自科比意、路易斯康等以來現代建築各大門派的論述、基本心法及武功招式,進入前所未有的新戰國時代,打開了當代建築潘朵拉似的魔宮寶盒。本書集結來自歐洲、美洲、亞洲等,超過10位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的經典作品!介紹全世界首創,改變現代建築型態的結構及工法!
| 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Museo Guggenheim Bilbao
第一座使用特殊軟體和傳統模型所輔助完成的真實建築案
| 科學博物館Phaeno Science Centre
以RC結構核取代傳統柱列,讓建築型態更自由地流動
| 巴士站 casar de caceres
打破單薄殼的限制,以雙薄殼的曲面板構成並開創出新的可能性
| 色彩公園Park of Color
將預鑄構造件推向多變而複雜的面向,跨過預鑄構造件的單板及重複,推向混亂的邊際
| 里昂高鐵站Lyon Airport Railway
把藝術美感、建築空間以土木結構件共構融合,再創古典哥德式的現代復興
進入公共領域朝向公共性的建構,才能喚起眾人最起碼的最低限的關注,因此這本書所選擇範例的訴求一則以時間上的臨近;二則以空間使用上朝向儘可能地不同公共領域為主,另外一項則是建築學所面臨當代議題上提供了某程度的範例性作用。以下就列出與空間地塊,個人以及眾人相關的建築學議題:
1.如何建構一塊墓地。
2.環境質紋的問題。
3.時間綿延力量所呈現的何謂傳統的問題。
4.個體身體感知現象。
5.空間試圖表述的符號或語言上的問題。
6.經由細部構成呈現為實質上表現的問題。
7.批判性地方主義式的建築與全球化樣式建築對抗的問題。
8.形而上的意義問題。
最後一個議題幾乎已經被當代建築徹底地遺忘掉,而且是有意地(或許是無能為力的)不去面對的,它跟所謂時代的進步與變遷一點關係都沒有,這就是───何謂原初性。就比如那巴士站設計為例,就設計者與使用者而言,都應當思考一下───甚麼樣的建築就是巴士站?
建築所建構的空間場在實質的體驗層面上都無法完全被二維的擬像光電面板替換掉,它總是在幻變的天候與光中變化身形,同時在時間流其中衰褪,並刻印封存住人間的活動與事件的身影。它只能被親臨現場才能對它有真實的認識,或許需要多次的臨訪才能烙下屬於你的深刻體驗,這時你才能進入建築空間的魅力之中。
活動推薦
建築作為數十百年的棲居容器,講求個性與人性,更與記憶、情感、生活乃至生命有著密切的關係。當前在全球耗散性資本主義沖擊下,能產製歸屬感的在地性建築實質可能的建構。而在全球已開發甚至有點過度開發的國家,大多已成為都市過度集中,老舊建築物充斥的狀態。
一堆建築物有待更新或與新建空間共構再生;另外一個面向的問題是來自於全球化潮勢洗捲之下,形成的流行趨勢與明星建築師星光耀眼建築物組成壓倒性的優勢學習範例,導至建築類型與樣式的趨同性摹仿,加速了場所感動的稀薄化,以及在地歸屬的散失,加深了一種內在的「流離失所」感。
這種內在的「這裡不是我的家」的失落感,實質施予每個人內在的壓力,同時加深了人與人之間的陌生裂隙,以至一種帶有批判性的在地建築的建構已形成試圖尋求經濟發展與開放進步的大部分國家所面臨的問題。
至於在這方面的建築實質上能表現出的感染力,很大部分的重點會落在細部的構成,以及新建物如何與舊有存留物的交纏共構,以及類型感染力的存留暨再生的探究。而在面臨真實問題的解決時刻,大都希望能有差異的立足點,形成具有客觀批判性的另類看法,以幫助設計者能更深入的地尋求適切的解決之道。
【本文由青鳥書店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閱讀」頻道。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藝所青鳥
當代建築:潮|一種批判性的觀點
活動時間:2019.7.21 (日) 15:00-19:00
活動講師:徐純一 x 褚瑞基
活動地點:藝所青鳥(地址:台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1樓 )
單場報名入口:https://reurl.cc/yV4x2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