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解放軍攻台首選地點?現在變如此樣貌!
鄰近台北的林口沙灘,被美方專家引用「無數解放軍與國軍文件」,指為是解放軍攻台兩棲登陸的首選地點。但林口沙灘岸際近10年來地形大幅改變,不但因新建碼頭遍布消波塊,還有到處聳立的離岸風機,國軍過去在此經營戰場設立的要塞砲堡,都因已無戰術價值,面臨棄置。有專家認為,林口沙灘淺灘範圍過大,載運重型裝備的兩棲坦克登陸艦搶攤後,恐怕「上得來,下不去」,極易面臨擱淺。國軍對林口沙灘的登陸環境,應經常進行兵要調查,記錄此地從過去到現在經歷多少變化,才能正確評估適合登陸與否。
華府智庫「2049計畫研究所」研究員易思安在所著《中共攻台大解密》一書中,引用中共解放軍內部文件,指共軍攻台計畫最關鍵因素之一,就是登陸點距台北的遠近,解放軍部隊在台灣首都附近登陸,能大幅降低陷入長期消耗戰的機率。他引用《國軍工兵部隊執行激浪區布雷作業之研究》資料,將鄰近台北港的林口海灘,列為最適合解放軍兩棲部隊入侵台灣的首選地點。
易思安在書中強調,無數解放軍與國軍文件都指出,桃園周邊的海灘,包括林口與海湖沙灘,是最適合解放軍進攻地點的首選,不但靠近台北,同時又具備海灘、機場和港口三大交通運輸利器,選擇這一帶作為登陸點,登陸範圍就可以從桃園向北延伸到淡水河口和台北港,向南延伸到永安漁港,並以海湖沙灘、桃園國際機場及竹圍漁港為核心地帶。
實際觀察位於林口發電廠周邊沙灘的地理位置,沙灘緊臨台64號快速道路,車行5到6分鐘就可以抵達台北港,半小時可抵達台北市內;沙灘旁新建台電林口發電廠運煤碼頭,一旦登陸即可一併奪取。林口沙灘岸際有不少國軍用來箝制海面的重砲、機槍碉堡,至今仍然矗立在可俯視沙灘的台地上,到處有國軍經營戰場的「遺跡」,證實易思安的資訊不假。
但林口沙灘現因興建運煤碼頭與大型儲存槽,淺水處矗立許多工事、消波塊,同時有眾多高聳的離岸風機占據原本平整的沙灘。當地海岸地形已非十餘年前平整筆直。
軍方將領表示,這些海際砲堡,過去由軍團砲兵的牽引砲進駐,作為海岸的「要塞砲」,但武器效能進步,昔日的砲堡只能容納傳統火砲,林口海際這些「要塞砲」,已難以發揮制海功能,機械化的步兵旅在狀況提升時,只要把戰甲車部署在岸際,功能與碉堡相同,且這些海際工事也隨著要塞堡壘、禁限建檢討,逐漸開放而棄置。但戰時有必要,還是可以進駐。
前海軍官校軍事學科部教官呂禮詩表示,除了人為因素改變岸際地形,造成登陸不易外,台灣沙灘也面臨水文環境的劇烈改變。他指出,林口沙灘對於傳統兩棲登陸部隊的問題,在於淺灘範圍過大,載運重型裝備的兩棲坦克登陸艦搶灘後,其賴以固定船身且撤回的後錨,通常無法在水中找到可施力的固定點,一旦水面的高潮點退去,出現潮差,傳統兩棲登陸艦將「上得來,下不去」,極易面臨擱淺。且沙灘與路面高低落差極大,是否適合登陸部隊移動?值得探究。
呂禮詩說,林口發電廠周邊的海灘,就地點而言,確實適合登陸,一邊是運煤碼頭,一邊是台北港,形成要地,但兩棲登陸除講究是沙灘外,更重要的是沙灘的坡度,適不適合兩棲艦艇登陸。解放軍登陸形態已非僅坦克登陸艦登陸一途,現已有不受地形限制的氣墊登陸艇,因此國軍對林口沙灘的登陸環境,仍必須經常進行兵要調查,記錄此地從過去到現在經歷多少變化,才能正確評估適合登陸與否。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