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鐵霸」妹夫遭擄…傳天道盟已出動尋仇 4犯案男到案供出幕後主謀

獨/「連趙正平都結婚生子」 小鐘找嘸另一半不挑了:離婚的也可以

澳網/勵志!連續拍落世界前2種子 凱絲29歲首捧大滿貫金盃

PCB搶進智慧減碳革新

面對當前國內外電子品牌大廠積極推動產品碳中和浪潮下的綠色生產議題,卻也累積推進台灣PCB廠商等上游製程端節能減碳的壓力,持續往高階供應鏈轉型發展。(本報系資料庫)
面對當前國內外電子品牌大廠積極推動產品碳中和浪潮下的綠色生產議題,卻也累積推進台灣PCB廠商等上游製程端節能減碳的壓力,持續往高階供應鏈轉型發展。(本報系資料庫)

[作者 陳念舜]

面對當前國內外電子品牌大廠積極推動產品碳中和浪潮下的綠色生產議題,卻也累積推進台灣PCB廠商等上游製程端節能減碳的壓力,持續往高階供應鏈轉型發展。並依TPCA盤點產業耗電後,更需要及早投入低碳製造布局,以維持產業競爭優勢。

根據2023年台灣電路板協會(TPCA)最新公布台灣PCB低碳轉型策略,遵循著自主節能、再生能源與負碳/碳交易3大推動主軸,揭示未來淨零路徑,將以2020年為基礎,2030年減碳30%、2050年達淨零排放為目標。

其中因為2023年碳排放量大幅下降,再加上持續導入節措施與再生能源。即便預估2024年與2025年整體碳排仍將緩步增加。但在增幅有限的情況下,台灣PCB產業已於2022年達到443萬公噸/CO2e的峰值;2030年則維持以30%的減碳目標,促排碳量下降至303萬CO2e。

從今年再次啟動的觀測研究中,也可看到台灣PCB產業已積極提早進行碳盤查與自主減碳,超前原路徑進展,惟仍需要多元的低碳與再生能源,降低台灣電力係數,以因應未來PCB與載板廠持續在台擴充高階製程的高能耗挑戰,達到長期淨零目標。

然而,目前台廠多採取購買綠電、汰換成高效率設備及部份製程升級等快速作法來滿足供應鏈減碳要求,多於從簡化基板結構或創新設備投入者。舉製程設備約有60%碳排來自馬達及動力系統為例,自馬達智慧感控促使設備和製程低碳排,並於製程環境應用,提供空壓及冰水系統降低排碳,進一步透過智慧感測資料,提供軟體端進行精準智能化監控,提高整體節能減碳效益。

【欲閱讀更豐富的內容,請參閱2024.11月(第108期)PCB智慧製造智動化Smart Auto雜誌

2024.11月(第108期)PCB智慧製造
2024.11月(第108期)PCB智慧製造

延伸閱讀

透視日、北美、歐盟氫能政策 邁向氫能時代迎接全球氫商機

環團批卓榮泰減碳空包彈 「剪部長奶嘴」籲立委砍台電燃煤預算

富士山為減碳、紓解遊客擁擠 日本政府擬用陸無軌電車接駁遊客

響應減碳淨零校園 小港高中校慶種下20棵台灣原生茄冬樹

相關新聞

革新傳產模具製程 積層製造加速產業創新

即使現今積層製造技術已從最初的塑膠桌上型製造系統逐漸普及,推動了新創團隊概念實現商品化,但至今尚未真正實現大規模落實與普及。反而可望先由傳產製程的模具、關鍵元件開始,推動製造業逐步轉型。

解鎖醫療新未來 積層製造與客製化醫材

基於COVID-19疫情期間,造就跨國供應鏈中斷與瓶頸,促進生技醫材等客製化快速量產需求;又有這一波國際淨零碳排浪潮,讓積層製造技術煥發新商機,台灣則由工研院南分院打造應用場域,攜手醫療與製造產業推動低碳智慧製造雙軸轉型。

積層製造鏈結生成式AI

雖然自2011年由美國透過積層製造帶頭鼓動「第三波工業革命」,至今仍未能真正全面普及。但隨著近年來COVID-19疫情、美中、俄烏等地緣政治衝突,造成供應鏈破碎,且為加速實淨零碳排願景,都讓積層製造有機會配合這波生成式AI浪潮實現永續製造。

一次到位的照顧科技整合平台

全球居家健康照護市場規模預計至2028年將突破3,830億美元,為進軍國際市場,銀光科技數位百科匯聚產業優勢,供需鏈結系統串連上下游,讓需求方與供給方能夠快速找到合適的照護科技;而智慧產品與健康監測的創新結合,也為未來高齡照護科技提供更多的助力。

雲平台協助CAD/CAM設計製造整合

順應近年來製造業數位化、數位優化等轉型趨勢,包含CAD/CAM系統軟體既可供業界在建立數位分身(Digital twin)模型所需數據;以及當生成式AI浪潮興起後,若能經過MBD模型整合,用來驅動數位模擬分析、設計、製造程序,由雲平台實現設計製造自動化。

AI數據中心:節能減碳新趨勢

為因應淨零碳排趨勢促使國內外政策對企業排碳定價要求日益嚴苛,卻在生成式AI問世後,面臨GPU及AI資料中心耗費龐大電量,市面上各種冷卻散熱方案終究是治標不治本,而有國內外電源大廠開始從電網的中載變壓器、終端人與物料維運模式溯源減碳的全方位解決方案。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