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陳文茜:施明德住加護病房十多天 生命垂危

秋冬病菌暴發 醫曝「這」危險度超越中風

實現電動車齒輪精密加工

圖1 : 根據經濟部最新統計2023年Q2台灣製造業產值約為4兆2,116億元,較上年同季減少19.57%,已連續3季負成長。(source:經濟部統計處)
圖1 : 根據經濟部最新統計2023年Q2台灣製造業產值約為4兆2,116億元,較上年同季減少19.57%,已連續3季負成長。(source:經濟部統計處)

[作者 陳念舜]

因應近年來國內外製造業受到後疫時期歐、美市場高通膨與匯率因素影響,以及中國大陸經濟復甦力道不佳波及,導致如金屬加工、設備業,以及馬達、減速機齒輪等關鍵零組件發展不如預期,勢必要跨足新興產業領域,並符合淨零碳排趨勢以維持國際競爭力。

當全球經濟受貨幣緊縮的滯後效應及通膨影響,終端市場消費與投資動能減速,加上產業鏈持續庫存調整,根據經濟部最新統計2023年Q2台灣製造業產值約為4兆2,116億元,較上年同季減少19.57%,已連續3季負成長。

在傳產製造業方面,因為市場消費動能疲軟、產業鏈持續去化下游過高庫存,業者必須安排產線維修或調降產能因應淡季,導致化學材料及肥料業產值3,834億元、基本金屬業產值3,802億元,分別年減35.99%及27.36%;機械設備業亦因客戶投資轉趨保守,產值年減16.59%,而達到2,206億元。

惟汽車及其零件業,則受惠於車用晶片和零組件供應穩定,產品價格高於去年同季而增加產值;加上多款新車上市刺激買氣,產值高達1,270億元,年增10.70%,已連續4季正成長。展望未來全球經濟,持續受通膨及升息影響,加上俄烏戰爭、美中科技爭端等不利因素續存,恐抑制台灣製造業生產表現,需密切關注並妥為因應。

【欲閱讀更豐富的內容,請參閱2023.9月(第95期)智動化Smart Auto雜誌

2023.9月(第95期)智慧檢測
2023.9月(第95期)智慧檢測

延伸閱讀

影/中國HiPhi Z與HiPhi X大戰Porsche Taycan和BMW iX

電子代工大咖進擊電動車 不同角度搶進供應鏈卡位

金寶攻充電樁 康舒投入電源

日銀總裁暗示可能升息 年底前有望決定

相關新聞

液壓系統比輸出入控制精微

即便近年來因應國際地緣政治風險,催生分散各地生產的破碎供應鏈型式,但同時面臨淨零碳排浪潮,其實更加強調對於液/氣壓流體傳動及驅動系統的精微控制,從而避免在輸出/入階段造成不必要的洩漏而浪費。

馬達驅動永續運行不止

面對2026年歐盟將正式上路的碳關稅機制(CBAM),與台灣已成立的碳權交易所、2025年的碳費制度勢在必行。對於在工業用電佔比舉足輕重的馬達和相關設備、系統等廠商,也必須思考該如何協助客戶引進創新材料、變頻技術,實踐增效低碳生產,兼顧效能和品質,以確保企業永續營運。

無稀土馬達時代到來

無論是基於政治影響、生產成本,或保護環境的前提下,開發出不需要稀土的電動車用馬達,已經是全球電機業者卯足全力發展的一個重大方向。

以科技力推進塑膠循環經濟再生

雖然2050年淨零碳排的願景看似遠在天邊,但對於台灣出口導向的製造業而言,近在眼前的壁壘還在2027年將上路的歐盟「碳稅(CBAM)」,除了已擴及終端下游的螺絲等金屬扣件業之外,較鮮為人知的其實還有塑膠產業,更應該透過國際展會觀察各界因應之道。

技術板塊位移 歐洲車業的競爭力正逐漸下滑

過去二十年來,歐洲汽車業受益於五個優勢:技術領先、成本效率、品牌價值、穩定的地緣政治和中國銷售市場,但目前所有業者都感受到國際關係緊繃與技術創新帶來的威脅。

電動車製造紅海破浪

因應國際淨零碳排潮流與疫後創新產業趨勢,全球汽車產業也為此加速電動化腳步,甚至逐漸漫延成了紅海。包括近年來由美商Tesla率先發動價格戰,以及到了今年中國大陸車廠在慕尼黑車展大出鋒頭可見一斑。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