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光學檢測方案支援多樣需求
[作者 陳念舜]
即使如今機器視覺技術蓬勃發展,惟若檢視其在製造業應用,仍須提升精度、彈性,以達到智慧減碳製造目標;同時支援次世代產品如半導體、電動車不斷推陳出新,提供量測可追溯性解決方案。
自從10餘年前因工業4.0浪潮引領製造業開始在製程中進行監控、蒐集資訊,以及終端產品全檢趨勢,如何藉智慧製造兼顧彈性、高速高精密,並維持產能及良率能便成關鍵;加上還須符合現今增效減碳趨勢,相關自動化光學檢測整合解決方案便應運而生。
當今年6月三豐儀器(Mitutoyo)舉行在台灣成立35週年展會上,出身工研院背景的勤益科大教授彭達仁,便以「綠色智慧化製造發展趨勢與應用」為主題,回顧他自2015年參與工研院在南投中創園區的專案。當時工業4.0風潮才剛起步不久,工研院便透過最早開放通訊協議的Mitutoyo三次元量測平台,與FANUC工業機器人連網,加工不同特徵的工件;並透過掃描QR-code來取得各自所需的量測程式、數據資料之後,再搭配工研院開發的量測資料庫、品管資料統計軟體,設定不同尺寸的上下限記錄與判別依據。
直到2018年工研院智慧機械科技中心正式進駐台中精機園區,打造4.0智慧製造示範產線之後,雖然當時包括上下料AGV/機器人、CNC加工中心機及控制器,都已達到一定的自製程度,但到了最後一關尺寸檢驗時,仍需有高度可信賴量測設備加以整合,所以在料盤上便採用RFID取代QR code,與三次元量測平台、製造執行系統(MES)整合數據資料,並透過CAD介面規劃量測路徑與程式。
彭達仁指出,尤其是在現今導入綠色製造、彈性製造系統(FMS)的智能自動化製造浪潮下,勢必增加對於線上量測需求,相關供應鏈及SI系統整合商生態系也隨之逐漸完善,並將現今生產線上耗能概分為2大類:Main units,即CNC工具機主軸移除材料的耗能,約占20%~30%;Support units,周邊自動化設備及系統運行過程,則約占耗能70%~80%。
至於可節能的手法,則除了採取變頻馬達、按需求調配供應滑油之外,還包括提高切削效率,也就是在整條FMS生產線上進行機台上/下料作業,盡量省下傳統人工拆裝夾治具、清除纏屑等浪費機台運行的時間,達到「讓機台不等人」目標,只要在關門後專注加工生產,減碳效果比起關閉廠內照明或空調系統更佳,也符合歐洲昂貴人力成本與台灣缺工環境等困境。
因此,隨著加工效率及Ra表面品質越來越高,降低能耗同時也代表著高風險,業者對於自動化硬體與MES連結時的精度要求遞增,必須經由量測儀器在機上或線上加以解決。彭達仁指出:「在綠色工具機製造技術趨勢下,為了降低能耗而提高效率,勢將增加品質變異,必須要透過更密集監控,以保持產品品質穩定;以及複合自動化也將要求維持更高的多製程工件品質穩定性等,都導致從產線到量測室的品質監測需求增加。」
然而,「若在CNC加工機上採用測頭、探針或影像檢測,難免會占用加工時間;線上離機檢測,則恐會影響精度。」彭達仁說,此時便有賴於零點對位快換系統解決,以確保在CNC加工機、三次元量測平台搬運過程中維持精度,並提升機台稼?率,對於體積越大的工件效益越明顯,還可避免碰撞機台。藉此無縫接軌後續加工製程或倉儲設備,讓生產更彈性且有智慧,成為廠內升級機器人自動化系統的前哨站。
【欲閱讀更豐富的內容,請參閱2023.9月(第95期)智動化Smart Auto雜誌】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