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大甲媽南巡遶境東港驚傳集體食物中毒 69人上吐下瀉急送醫

北市信義新天地A8天降鐵鍊 下方正好是拍照民眾全嚇壞

富豪尋回被拐兒「送房送車補25年關愛」 他搖身一變成富二代

智慧檢測Double A

AOI示意圖。圖/ingimage
AOI示意圖。圖/ingimage

[作者 季平]

不少產業的檢測方式已從土法煉鋼的人工檢測走向自動光學檢測AOI(Automated Optical Inspection),因為AI尖端技術大幅躍進,AOI在原有的基礎下搭載AI優勢,發展出更為多元的AI+AOI智慧檢測應用及解決方案,降低人力、時間成本、失誤率之餘,也大幅提高產線效率與產品良率。

從傳統檢測到AOI再到AI+AOI,檢測技術與使用工具歷經幾次迭代。與傳統檢測相比,AOI使用高解析度攝影鏡頭搭配與時俱進的影像處理算法,透過機器視覺取代人力的雙眼、大腦及動作,可以快速、精準地檢測產品缺陷與異常,這些優勢的幕後功臣涉及自動化、電控、光學照明、視覺量測、影像處理、定位量測、感測等技術領域。

相較於傳統檢測,AOI最大的優勢在於自動化、高效率、高靈敏、高精度,以及非接觸性,有助節省成本、提高效率與安全性,而且AOI不需直接接觸檢測物,有助降低損壞風險,尤其適合大規模生產及表面缺陷檢測。

AOI的缺點包含投入成本較傳統檢測高、須累積一定的專業知識與技術能量才能確保檢測品質與精準度;被檢測物表面如果出現反射、不規則、不平坦等特殊狀況,可能影響檢測效果;某些檢測場景可能無法發揮AOI效能,如受檢測物內部結構及細部瑕疵檢測,必要時可能需要其他輔助檢測方法補強。舉例來說,傳統AOI檢測設備需要控制環境、光源及拍攝角度等條件,還要明確量測目標物特徵,同時需要藉由人工方式定義瑕疵樣本特徵,才有利於AOI篩檢,一旦面臨新的檢測物,多半需要重新設置AOI檢測流程,這部份相對耗時費工。

產量高、品管要求高的產線多半會使用AOI進行篩檢,如半導體產業、手機零組件、醫療器材等在意高良率、高單價的產線,面對這類產線,AOI不只可以肩負檢查、剔除瑕疵的角色,還可以成為資料蒐集者。透過AOI不斷累積的瑕疵數據,經過合理分析、歸納等流程,可以梳理成大數據資料庫,找出不良率發生原因。

眾所周知,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與數據歸納分析是AI的強項,只要將產線的各項進出與瑕疵資料輸入系統,經過迭代就能分析影響良率的關鍵參數,直擊瑕疵肇因,甚至梳理出簡化製程的各項解決方案。未來,隨著AOI導入AI新興技術,AOI將逐步走向智慧自動光學檢測(Intelligent Automatic Optical Inspection)。

雙A合璧 智慧再升級

晟格科技指出,AOI在產業方面的應用已經越來越普遍,AOI搭配AI數據歸納分析,檢測效果更佳。就開發速度或演算速度來說,AI具有一定優勢,只要具備足夠的瑕疵樣品,AI可以快速學習、高效分析,2分鐘內就能學習100PCS 5M的NG照片,還可以產生原始碼加入系統程式中。即便產品受限於製程調整,AI也能快速學習、產生經驗參數。之後,累積各種NG經驗或調整演算法後,AI照樣可以快速學習,產生新的經驗參數,加入系統程式中。萬一產品成像較為模糊,AI還是可以透過學習更多照片找出瑕疵。

不過,AI不容易處理未知的瑕疵,運作時需要搭配較高的硬體要求,比方訓練模型,實際測試時也需要大量的運算資源,尤其AI訓練前的標示(Label)工作須花費較長時間。美國研究公司Cognilytica分析,AI用於標示 (Labeling)、清理(Cleaning)、調整參數(Augmenting)等處理資料的時間約占總時間長度的80%,即使可以使用標示工具及軟體,Labeling仍然是多數工程師花費最多時間的執行項目。

【欲閱讀更豐富的內容,請參閱2023.9月(第95期)智動化Smart Auto雜誌

2023.9月(第95期)智慧檢測
2023.9月(第95期)智慧檢測

延伸閱讀

策展單位ReedPop不再承接E3活動展覽 未來展會也不在洛杉磯會議中心舉辦

大陸自嗨華為晶片突破所費不貲 且恐引發美國加緊管制

威盛6奈米處理器第4季投片 AI 布局再添新利器

搶奪蘋果中國市場!消息人士曝華為計劃推三折疊手機 面臨七大挑戰

相關新聞

液壓系統比輸出入控制精微

即便近年來因應國際地緣政治風險,催生分散各地生產的破碎供應鏈型式,但同時面臨淨零碳排浪潮,其實更加強調對於液/氣壓流體傳動及驅動系統的精微控制,從而避免在輸出/入階段造成不必要的洩漏而浪費。

馬達驅動永續運行不止

面對2026年歐盟將正式上路的碳關稅機制(CBAM),與台灣已成立的碳權交易所、2025年的碳費制度勢在必行。對於在工業用電佔比舉足輕重的馬達和相關設備、系統等廠商,也必須思考該如何協助客戶引進創新材料、變頻技術,實踐增效低碳生產,兼顧效能和品質,以確保企業永續營運。

無稀土馬達時代到來

無論是基於政治影響、生產成本,或保護環境的前提下,開發出不需要稀土的電動車用馬達,已經是全球電機業者卯足全力發展的一個重大方向。

以科技力推進塑膠循環經濟再生

雖然2050年淨零碳排的願景看似遠在天邊,但對於台灣出口導向的製造業而言,近在眼前的壁壘還在2027年將上路的歐盟「碳稅(CBAM)」,除了已擴及終端下游的螺絲等金屬扣件業之外,較鮮為人知的其實還有塑膠產業,更應該透過國際展會觀察各界因應之道。

技術板塊位移 歐洲車業的競爭力正逐漸下滑

過去二十年來,歐洲汽車業受益於五個優勢:技術領先、成本效率、品牌價值、穩定的地緣政治和中國銷售市場,但目前所有業者都感受到國際關係緊繃與技術創新帶來的威脅。

電動車製造紅海破浪

因應國際淨零碳排潮流與疫後創新產業趨勢,全球汽車產業也為此加速電動化腳步,甚至逐漸漫延成了紅海。包括近年來由美商Tesla率先發動價格戰,以及到了今年中國大陸車廠在慕尼黑車展大出鋒頭可見一斑。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