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COP28峰會/全球冷氣碳排 2050年要減少68%

聚焦超越人類自動化、人機協作、數位革新

圖1 : 歐姆龍最新推出NX5控制器,已提升資料傳輸能力為上一代型號的4倍;且經由同步收集所有EtherCAT I/O資料,足以因應高容量通訊需求。(source:OMRON)
圖1 : 歐姆龍最新推出NX5控制器,已提升資料傳輸能力為上一代型號的4倍;且經由同步收集所有EtherCAT I/O資料,足以因應高容量通訊需求。(source:OMRON)

[作者 陳念舜]

面臨當前全球市場供應鏈重組和消費者需求急劇變化,以及在少子高齡化社會中,新世代勞工對於工作的價值觀改變等挑戰。日商歐姆龍公司(OMRON)也從製造業現場支援台灣廠商趁勢導入碳中和、數位化等先進生產技術,以對應最終的ESG永續社會發展需求。

近年來歐姆龍(OMRON)除了持續支援全球製造業現場的生產技術演進之外,也積極推廣獨家推出的「i-Automation」跨域自動化解決方案,既專注於投入發展工廠內設置高度在10m以下的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終端領域。整合從基層感測器等輸入元件(Input)、設備控制器(Logic),直到伺服馬達/變頻器等輸出元件(Output)、工業機器人(Robot)和安全元件(Safety),合併簡稱為「ILOR+S」系列的20萬種產品、模組和獨有先進控制技術,持續關注製造課題並開發大量解決應用提案,發揮歐姆龍在台灣領先其他歐美日系FA品牌大廠的優勢。

透過推動i-Automation解決方案持續演進,也是歐姆龍為了協助克服現今製造業與社會同時面臨「資本生產率與彈性生產」、「經濟與環境效益合理性」、「技術進化與培養熟練人力」、「勞動生產率和人性尊嚴平衡」等4大領域亟待平衡的難題,並將之畫分為推廣自動化應用領域的3大創新路徑:

1.「超越人類的自動化」,除了確實可解決台灣社會現今面臨缺工及能源控管需求,歐姆龍還能藉此整合人工智慧(AI)、5G等先進技術,進一步提升OT+IT資產價值。

例如搭配歐姆龍屬於影像類產品的自動光學檢測裝置(AOI),完成出貨前品檢或製程中產線高速監測程序之後,再經過AI判斷是否為良品(Go/No Go)。另與NTT、NOKIA等網通服務與設備廠商在日本5G領域合作,讓歐姆龍的自動導引搬運車(AGV)或自主移動機器人(AMR)於廠內移動更順暢,未來也不排除朝向AI+5G整合應用邁進。

2.「人與機械高度協調」,則已可見歐姆龍於創新人機協作技術的最新進展,促成機器人與人類在同一場域工作,且足以滿足電動車/半導體等不同產業領域的工安及資安標準。

3.「數位製造革新」,則是在前述兩者目標之上,再利用歐姆龍獨有的傳感控制技術(Sensing & Control)技術為基礎,加速實現「數位分身(Digital twins)」目標。

歐姆龍同時支援如EtherCAT、OPC-UA等開放式通訊協定,或與系統整合商(SI)合作納入旗下20萬種產品;並透過該公司「i-BELT」平台,提供完整售後維運及教育訓練服務而有效解決問題,以符合彈性生產需求。現有整合4組工作站應用範例,即是採取自由組裝成為活動式流水線概念。

即使在2019~2022年因COVID-19疫情肆虐,跨國商務活動中斷期間,也有客戶曾洽詢台灣歐姆龍公司,當設備裝機或發生異常時,該如何經過「零接觸」手段即時對應解決?歐姆龍即為此推出內建機台模擬動作(3D-Simulation)功能,以協助客戶縮減設備裝機和保養維修時程。

且強調歐姆龍同樣重視物聯網(IoT)功能,可在客戶現場通訊環境允許下,協助業者透過OT+IT、RT技術自辦公室或遠端監測現場人機動態資訊,展現設備可視化及遠距監控、維運能力。以及為了符合碳中和願景,而在全系列產品皆內建監控電流功能,用以節約能耗;即使減少不必要的設備數量,也可提升稼動率又不失產能,並符合如半導體設備SEMI等不同產業領域的資安標準。

【欲閱讀更豐富的內容,請參閱2023.8月(第94期)智動化Smart Auto雜誌

2023.8月(第94期)綠製造
2023.8月(第94期)綠製造

延伸閱讀

我們不是人類會如何感受世界? 「這些」我們無法聽見、看見的現象

病毒演化人類助攻 學者示警:7、8年內恐再現冠狀病毒威脅

特斯拉出現資安問題?報廢的Model X竟被轉賣到烏克蘭 還登入前車主帳號聽歌!

人類毛髮最強傳說?日本公車投幣箱藏「印度人頭髮」 超狂功用曝光

相關新聞

液壓系統比輸出入控制精微

即便近年來因應國際地緣政治風險,催生分散各地生產的破碎供應鏈型式,但同時面臨淨零碳排浪潮,其實更加強調對於液/氣壓流體傳動及驅動系統的精微控制,從而避免在輸出/入階段造成不必要的洩漏而浪費。

馬達驅動永續運行不止

面對2026年歐盟將正式上路的碳關稅機制(CBAM),與台灣已成立的碳權交易所、2025年的碳費制度勢在必行。對於在工業用電佔比舉足輕重的馬達和相關設備、系統等廠商,也必須思考該如何協助客戶引進創新材料、變頻技術,實踐增效低碳生產,兼顧效能和品質,以確保企業永續營運。

無稀土馬達時代到來

無論是基於政治影響、生產成本,或保護環境的前提下,開發出不需要稀土的電動車用馬達,已經是全球電機業者卯足全力發展的一個重大方向。

以科技力推進塑膠循環經濟再生

雖然2050年淨零碳排的願景看似遠在天邊,但對於台灣出口導向的製造業而言,近在眼前的壁壘還在2027年將上路的歐盟「碳稅(CBAM)」,除了已擴及終端下游的螺絲等金屬扣件業之外,較鮮為人知的其實還有塑膠產業,更應該透過國際展會觀察各界因應之道。

技術板塊位移 歐洲車業的競爭力正逐漸下滑

過去二十年來,歐洲汽車業受益於五個優勢:技術領先、成本效率、品牌價值、穩定的地緣政治和中國銷售市場,但目前所有業者都感受到國際關係緊繃與技術創新帶來的威脅。

電動車製造紅海破浪

因應國際淨零碳排潮流與疫後創新產業趨勢,全球汽車產業也為此加速電動化腳步,甚至逐漸漫延成了紅海。包括近年來由美商Tesla率先發動價格戰,以及到了今年中國大陸車廠在慕尼黑車展大出鋒頭可見一斑。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