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劇變天災規模漸大 防救災系統也需與時俱進
【作者: 王明德】
氣候劇變讓天災規模越來越大,所帶來的災害也越來越難以預估,以往建立的災害預報、防治等技術,必須因時、因地制宜,方能有效減少生命財產的損失。
地球環境的改變已然影響了氣候,台灣這幾年夏天氣溫率創新高,6~9月雨量是歷年來第3低紀錄,紐西蘭總理宣佈進入氣候緊急狀態,非洲因此引發蝗蟲災害,在此態勢下,聯合國減災辦公室已將此氣候變遷引起的災害,列為減災行動方案的首務。
隨科技進步與經驗的累積,近幾年救災減災技術不斷提升,不過過去10年仍有70萬人死於災變,總共有17億人的生命受到某些衝擊,這幾年受到國際矚目的大型災變事件共造成新台幣1.4兆元的經濟損失,估計1億5千萬的災民,其中80%以上與氣候變遷相關,並且直接導致經濟損失;隨著氣候異常,未來此數據將會持續擴大,因此現在要做的,除了透過減碳、節能等各種規範,降低人類社會對自然環境的衝擊外,還須因應越來越巨大的天災,調整救災減災模式,盡可能減少人命與經濟的損失。
建立全方位預警系統
現在的天災規模已非昔比,以台灣為例,颱風是台灣累積水量的重要來源,但這幾年的颱風越來越極端,侵襲台灣的頻率逐漸降低,但只要一來就是超大型,帶來難以負荷的的超大暴風雨,由此可以看出氣候的鉅變,而天然災害的快速增強,也越來越難以預估,以往建立的災害預報、防治等技術,必須因時、因地制宜,方能發揮作用。
要防止巨大天災帶來的危害,建立預警系統成為必要措施,一個能夠全方位提供防災預警的系統,有幾個面向需要注意。首先是穩定而正確的蒐集資訊,在穩定的要件上,讓包括計數器、電力即通訊及等元件均能穩定運作;至於正確性的面向,則必須包括整合監測物理量的數位濾波,現場資訊傳輸的補遺機制,以及現場與資料庫資訊同步等要素。其次是解釋與分析所收到的監測資料,並建立相關預警數學模型,透過資訊整合建立防災環境模型。
最後是開放平台,由於災害的預測及預警,需要整合多種的物理量進行運算,此時一個功能完整的單一平台,透過聯網機制整合資訊而後進行綜合判斷,才能夠進行較完整的整合性分析作為災害預警的基礎。要達成前述的目標,必須藉由開放性的資訊整合介面,接收來自各類不同規格的設備進行資料蒐集、傳輸與整理,從而進行分析完成災害預警的模型;之後再針對預測結果,整合資料庫進行交叉比對與驗證,以增加預警模型的正確性。
六大功能完整監控國土
除了預警系統之外,還需建立國土監測系統,此類系統必須具備6項功能,包括通訊、河川/水庫管控、災民訊息、水門遠端控制、消防救災、地域訊息等,這些功能在過去的系統中均已建置,不過隨著災害的不斷擴大,防災與救災系統必須結合近年來發展快速的IT技術,強化、延伸相關功能。
在目前國土監測系統中,物聯網已成為核心架構,透過物聯網的感測、通訊、運算分析等功能,有效降低天災帶來的損失。物聯網的基礎架構-感測網路是目前此系統的最大建置難題,由於綿密的感測網路所累積而成的大數據,將是物聯網上層運算分析平台的主要數據來源,不過由於國土地域太過遼闊,在成本效益考量下,不可能全面佈建,因此地點的選擇就是難題,另一個難題是災害發生的前、中、後期,其感測器相對需要的功能為何?這些問題目前仍是國土監控系統設計者的困擾所在。
在物聯網應用尚未普及前,國土監測有更聰明的作法,在部份難以或尚未架設感測器的地區,將該地居民納入系統中,作為前端的訊息來源,其作法有三,第一是在特地區域如河川邊岸設置實境擴充(AR)技術,願意協助資訊蒐集的民眾,相關單位將配置內建AR應用程式的手機,民眾定時持手機至河邊,將手機鏡頭對準河川邊岸的ARMarker,由手機自動偵測水位高度,民眾再將數據上傳至後端系統。
【欲閱讀更豐富的內容,請參閱智動化SmartAuto雜誌 2020 年第 65 期 12 月號】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