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樂齡」從娘胎算起

【文/MUZIK】
音樂性是生而有之的,但它在我們多大的時候開始出現?近期以新生兒與胚胎為對象的相關研究,已經逐漸有所斬獲。
回顧過往,2009年的一篇報告就指出,新生兒對節拍有反應,例如他們會預判節奏模式。這在某種程度上顯示,接收韻律的能力或許是天生、而非後天習得的。十年之後的另一個研究進一步觀察到,孕期大約25週時,胎兒的動作與心跳速度就會與音樂相應,音樂還會影響新生兒的腦部發展與神經可塑性(腦部對不同刺激的應變能力)。
去年發表的新研究,則探索出世3天之內的健康新生兒能否感知音樂中隱含的情感,透過心跳紀錄,比較他們聆聽快樂的音樂、悲傷的音樂,以及不聽音樂時的狀態,從而發現:快樂的音樂會讓孩子較不激動、抑制了吸吮手指一類的行為,似乎也有助於他們從朦朧轉入睡眠,並能降低心跳速率;悲傷的音樂則讓孩子減少活動。
研究者總結這些發現:對音樂的情感反應,作為人類普遍與生俱來音樂性的一部分,可能在個體發育的極早階段就已產生。
這也顯示我們與音樂的關係,著實相當深厚。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