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新諾貝爾獎頒發哪些項目?

本週是諾貝爾獎熱季,已揭曉生醫、物理、化學等三個獎項,初始諾貝爾獎是推崇倫琴、居里夫人等極被推崇的科學家,因而建立諾獎備受崇拜的地位。因為科學進展越發精進,分工、合作更是越來越多元,讓原始的遴選與頒獎早與現實脫節;又因科學傳播不被社會重視,這領域傳播人才更是水準待加強,不能把給獎的意義以白話文簡單告知閱聽人,以致於這一地位極崇高的古典科學獎越來越不能發揮引領世人進步作用。
就以今年諾貝爾獎的新聞呈現來看,其實是遠離正題、不及格的,只能照抄諾委會的新聞稿,對得獎人的研究領域並不理解,與閱聽人生活背景的關係更是全無觸及,結果是每個漢字都認識,但說些什麼?則全然不解,這局面還不是「霧裡看花」能形容,根本可直接略去。
研究正題看不懂,就只能在周邊題材作文:例如生醫獎得主遺傳學家帕博,他爸爸也曾得過諾生醫獎,再來扯他懷疑自己是同性戀;物理獎只知道領域是量子力學,細節就說不清了,篇幅遠不及楊振寧日前過百歲生日;楊振寧的篇幅還不及小他五十四歲的少妻翁帆;化學獎部分沒法作文,竟大寫前中研院長翁啟惠也呼聲甚高,其實諾獎評委會嚴格遵守不透露被提名人的傳統。
諾貝爾獎自一九○一年開始頒發,初始只設五個獎項,一九六九年新增經濟學獎項,之後就沒再增加,其實已與世界的科學、人類脫節,因而被以「老諾」稱之,自上世紀末科學界即有改革老諾的聲音,增加電腦、生命科學、極端氣候等跨領域項目,因為跨領域,等於打開大門讓所有促進人類進步的知識都可以被遴選、給獎,區別於老諾,稱為「新諾」。諾貝爾委員會雖未正式建立獎項頒發,但在近年老諾的頒發可以看到改革。
老諾的頒贈其實已在變革,例如二○○八化學獎頒給錢永健,是肯定他對實驗工具的突破有助於癌症治療,今年化學獎也頒給癌症治療,獲獎者對鎖定癌細胞的標靶藥物的有效性貢獻卓著;去年物理獎得主是建立暖化數據的分析模型,這些得獎人都不是老諾的經典項目,而是跨領域的科學合作新項。
至於媒體的科學傳播怎麼提升?可能很難,不必指望教育部,剛掛牌成立的數位部主管科技,不知道管不管科學傳播?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