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短評】撇開政治 兩岸農產貿易何時能春暖花開?

短短一個月內,中國大陸已對我國農產品貿易下了兩道禁令,一是之前禁止肉加工品出口中國大陸;二就是3月1日開始的鳳梨禁止進口令;我國農政單位的態度,從肉品失去中國大陸市場「影響不大」,到鳳梨的「不能接受」,不論接不接受,事情就是一封電郵就發生了,我國還等不到陸委會主委邱太三期待兩岸關係能夠春暖花開,若僅用政治去解讀農產貿易,台灣農民未受其利,會先蒙其害。
台灣與中國大陸距離相近、飲食習慣相同,語言文化相似,撇開政治議題,它確實是我國最重要的農產貿易對象,我國農產品外銷,對中國大陸高度依存,由多年來,中國大陸蟬聯我國農產品貿易大國,可以從農委會的官方農業貿易統計看出。
2020年我國農產品外銷中國大陸10億1733萬7000美元,比2019年同期12億7493萬3000美元衰退20.2%,就算衰退兩成,還是我國農產品出口最大的農產貿易國,占比20.7%。
距離相近,因此運輸快速,在我國缺乏冷鏈情況下,中國大陸市場大、消費力高,台灣農產品品質相對好、價格高,在大陸賣得快、賣得好,當然是重要的外銷選擇地點;過去兩岸關係緩和,防檢疫問題上,有時可以睜隻眼、閉隻眼,但現在兩岸關係對立,官員常常逞口舌之快凡事政治解讀,防檢疫問題也就回歸正常,當一切「照規矩來」的時候,問題就會逐一浮現。
過去我國也曾因為美國蘋果有蠹蛾而暫停進口;韓國也因為修改芒果農藥使用規範,導致我國芒果外銷韓國銳減,最後也是遵循韓國規範,才順利外銷;日本也是以嚴格的防檢疫規範,要求我國的蜜棗外銷,要進行 1.2度C持續 14 天的檢疫殺蟲處理,蜜棗皮薄,要達到長期穩定的溫度殺蟲,到日本還能維持架上壽命,都是高技術;但這些都是各國間的農產品貿易手段,我國都應該去善意面對與解決。
介殼蟲在鳳梨上是非常常見的病蟲害,只需要薰蒸、或者退運就能解決,且需要給業者改善時間,這次鳳梨禁令確實來的又快又急,幾乎扼殺我國正開始的鳳梨產季,說經濟制裁也好,說故意也罷,國際間的貿易,本來就應該要符合對方國的規範,即便我國的產品都合格,也不代表對方國不能暫停進口;以對外其他國家般去看待因應,會比牽扯政治與對立,對我國農業來得有營養多了。
一個月前是台灣的肉品及其製品,現在是台灣鳳梨,下一個農產品是甚麼?總不能每一次都拿出10億,要國人幫忙吃,消費量有限且固定,多吃了這項,其他品項勢必減少,我國現在及未來,還有多少農產品的失衡可以這樣處理?除了政治,面對各國提出的各種貿易卡關的措施,我國又做好相關農業的應對與配套規畫了嗎?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