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短評】高教千瘡百孔 私校轉退條例仍遙遙無期
少子化就像退去的海水,讓原本體質不佳的學校浮出水面。多所私校陸續傳出停招、關校,但「私立大專校院轉型及退場條例」草案,從行政院會通過後,已經過了快兩年,仍躺在立法院,至今未排入議程。除了讓後段學校一間間倒,更可能讓原本優質的私立大學劣化。
私校轉退條例在各方角力下,包括學生受教權、教師工作權如何保障,及校產公共化等問題仍有不少爭議待釐清。轉退條例的「卡關」,讓人不禁懷疑,教育部究竟有沒有心想要處理私校退場,還是根本無力擺平私校董事會背後的利益結構?
執政黨的態度曖昧不明,未正視私立大學退場的急迫性及嚴重性,任由各私大自生自滅,教育部也不積極作為。而且目前的轉退條例草案只有「棍子」沒「蘿蔔」,不痛不癢。退場沒誘因,主動退場或轉型要跟教育部借錢安置師生,且私校校產清算後只能回歸退場基金或地方政府。
草案中的「專案輔導學校」,在私校的眼裡看起來,根本就是「清算前的準備」。其中包括將受專案輔導學校的設校基金及不動產信託銀行管理;主管機關得委託專責機構或團隊辦理受輔導學校之財務監控等等。
也就是說,只要學校被列為專輔學校,校產就一律都要信託。換言之,一旦學校被「專案輔導」,幾乎宣告原有董事會人財兩失。這樣的草案,對私校來說毫無誘因可言,學校當然選擇苟延殘喘。學校繼續拖著,代價就是付出更多社會成本。
少子化不可逆,大學數量太多,台灣高教早已千瘡百孔。然而,從接近大選的政治情勢判斷,轉退條例要順利通過恐遙遙無期。教育部應該更有擔當,通盤檢討高教問題,重新定位高教政策。不妨考慮給私校一些合理回報當作誘因,可促成辦學者認真思考退場,及早使高教市場適者生存。
「長痛不如短痛」,就要看台灣有沒有一個具有膽識和肩膀的教育官員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