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影/沙鹿向上路長下坡聯結車撞22車10人傷 3人在加護病房

不少人關切!鄭明典:颱風之外顯著豪雨災害幾乎發生在「梅雨季」

美國防顧問:台無法維持GDP10%軍費 應與美同達3.4%

台灣軍費占GDP多少才合理,近日再度成為美國參議院議題之一。五角大廈顧問梅惠琳指出,台灣經濟可能無法維持GDP10%的防禦支出,但至少應與美國一樣占GDP3.4%。她也提到,台灣應發展能抵擋中國登陸30天的能力。

美國重量級中國軍事專家梅惠琳(Oriana SkylarMastro)26日出席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共同的威脅:當前地緣政治下的印太聯盟及責任分擔」聽證會時,做出上述建議。

梅惠琳於證詞中支持美國在國防層面必須對台灣提出更多要求,畢竟台灣面臨中國真正且迫切的侵略威脅。如果台灣希望美國在衝突中出手幫忙,從而冒著與中國發生重大戰爭的風險,那麼台灣確實需要為遏止戰爭做出更多貢獻,並於必要時取勝。

國防支出方面,梅惠琳評估,雖然美國的軍事力量迄今能阻止中國使用武力,但美國常規嚇阻力已經減弱。

「具體而言,當中國在3到4週內占領台灣,而美軍無法及時支援的這項既成事實想定,對北京來說越來越具有吸引力」。

她指出,中國花了數十年落實軍隊現代化,目前正在進行強化指管及後勤的最後步驟。一旦這些問題解決,解放軍將向習近平通報,已準備好以武力奪台,而這時間點很可能落在未來3到4年。

梅惠琳表示,雖然她主張美國大幅改變軍力部署,以說服北京如此迅速的行動不太可能成功,但事實上,大部分努力,尤其是在軍力發展方面,往往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

她說,最佳短期解決方案是,台灣應該發展出能夠抵擋中國登陸30天的能力。鑑於兩岸軍力嚴重失衡,如果沒有美國援助,台灣將永遠無法完全自衛。如果美國沒有進行直接軍事干預,台灣不可能擊敗中國。

「台北能夠抵擋夠長的時間,直到美軍大規模到達戰區,就是對中國嚇阻的核心」。梅惠琳表示,因此台灣不僅須買對的武器,數量還要夠,以阻止中國登陸,而這需要的軍費超過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2.45%。

梅惠琳指出,考量到台灣政府總支出只占GDP的13.70%,台灣經濟可能無法維持GDP10%的防禦支出。但台灣需要做得更多,以增加政府整體開支。

她也以以色列為例指出,以色列常被視為台灣的典範,但在2018年至2024年間,以色列政府支出一直維持在GDP的36%至44%間,明顯高於台灣的13.70%。

梅惠琳說,這種差異凸顯台灣在採取類似防禦策略時的財政限制。但以一種象徵性作為,台灣國防支出至少應與美國一樣,達到GDP的3.4%。

她指出,除了增加軍費外,台灣還需要從美國購買合適的武器。花大錢買F-35等備受矚目的戰機或許令人印象深刻,但這些戰機在實際衝突中可能會成為高成本的損失。

梅惠琳建議台灣繼續大量採購防空、反裝甲和反艦飛彈,這些武器在台灣防禦情境中提供高價值,而美國應優先快速且可靠地交付台灣這些關鍵武器系統。

她於談及台灣的結語強調,台灣增加軍費,與其說是為了分擔美國負擔,不如說是台灣在對抗中國使用武力方面所扮演的特殊角色,以及台灣需要在美國為保衛台灣而可能犧牲軍人生命的情況下,展現對自身防衛的認真態度。

國防 美國 軍費

延伸閱讀

美國核心產品物價翻升 關稅更將對通膨火上澆油

WSJ:台積擴大投資美台關係回暖 台灣拿川普當靠山信心增強

瞄準通訊設備、監控攝影機

以色列總理矢言加強施壓哈瑪斯 努力讓加薩人「自願移民」

相關新聞

漢光41兵推 美退役上將任總長顧問

國軍正在進行漢光四十一號演習兵推,既有台美軍事交流模式有所調整。權威管道證實,這次兵推美方派遣前駐韓聯軍司令陸軍退役四星...

削減將領破功 蔡賴將官愈來愈多

國軍長期被批評,與其他國家相比,將軍比率偏高。國防部一九九○年代後期推動「精實案」裁軍,後續「精進案」與「精粹案」,持續...

超商變戰時樞紐 藍委批外行

英國「衛報」報導,賴清德總統的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正在評估包含戰爭在內多種緊急狀況及應對,包含將全台逾一萬間的便利商店轉...

美中台博弈/從美中和戰 看共軍海峽雷霆軍演

解放軍在台海軍演「海峽雷霆」,名稱就是告訴台灣要釋放「雷霆之怒」,但重要的是,如何從中美關係下來理解,其一是時機,其二是...

華郵報導 美國防部備忘錄:優先阻陸侵台

華盛頓郵報廿九日報導,五角大廈一份內參的機密指引備忘錄顯示,美國國防部長赫塞斯已調整美軍戰略,將嚇阻中國大陸奪台和強化美...

影/搞小動作…大陸權宜輪鼓浪嶼號又在墾丁近岸航行 航港局說話了

百慕達籍中國大陸權宜輪「鼓浪嶼號」本月18日通過屏東墾丁外海,距岸不到1海浬,引發熱議。軍事粉專「Taiwan ADIZ...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