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檢覈雲峰計畫 一說仍屬科研案、另說進化至二代雲峰

前中科院長龔家政透過中研院近代所口述歷史訪問公開披露,中科院在李、扁政府時代研發「雲峰飛彈」始末,表示該型彈已成為台灣嚇阻力量之一。但有學者表示,「雲峰計畫」一直到馬政府時期,都還是「科研案」,目前有無量產服役,外界並未可知;但也有學者說,這項計畫曾因兩岸政情遭到擱置,直到近年才又重啟,「二代雲峰」應有高遠的射程與精準度。
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表示,據其耳聞,「雲峰計畫」計源自於俄羅斯,美方至今沒有類似概念的產品,可以用雄三反艦飛彈的「高空版」來形容,並非傳統的彈道飛彈,但此案一直到馬政府時期,都仍都是「科研案」,當時並未進入量產,但後來是否成軍服役,外界伊底湖底,沒有定論。
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長蘇紫雲則表示,代號W–99的雲峰飛彈可信度相當高,依照國外軍事科技推估,我國雲峰飛彈的射程應在一千公里以上,航高則為廿五公里左右。主因除龔家政口述史之外,軍事科技發展也可支持論述。他說,美國曾在一九五零年代推出,以衝壓發動機推進的SM-64 「納瓦霍」(Navaho) 飛彈,其在大氣中高空超音速巡航的物理特性與龔家政所言符合。若加計終端彈道的重力加速度,有機會達到五馬赫的高超音速突破敵方防空網。
他表示,進一步由公開資料觀察,我國在二零零八年後甚至推出「展星計劃」將「探空火箭」助推器的射高從兩百八十公里提升至五百公里之間,進行性能提升,但因兩岸政情發展擱置,直到近年才又重啟,因此「二代雲峰」應有高遠的射程與精準度,可作為反制武器支持嚇阻效度。
蘇紫雲說,由科技戰略來說,中科院在外交困境下,可以突破科技管制,獨力研發次音速雄風二型家族的反艦、E攻陸巡弋飛彈所需的小型渦輪扇發動機科技瓶頸,以及超音速雄風三型家族的反艦系列、雲峰地對地系列則需克服高高空低含氧環境所需的特種燃料配方、以及高音速飛行耐高溫的材料,中科院的工程師貢獻絕對不下於護國神山的台積電。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