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台軍售原則惹議 美專家解密不對稱戰力真正目的

「美國之音」18日報導,有美國媒體日前報導稱,拜登政府試圖說服台灣調整軍購案,購買有助於擊退中國入侵的作戰裝備,並且以不符合「不對稱戰力」原則為由,拒絕了台灣的幾項軍購請求。美台商業協會和台灣美國商會對這種政策轉向表示擔憂,認為新政策無法提升台灣的嚇阻能力,反而可能削弱台灣的防禦能力。但是美國一些防務專家支持拜登政府的對台軍售方向,認為台灣加強不對稱作戰能力並且採購這類武器更有利於台灣應對潛在威脅。
美台商業協會和台灣美國商會在信函中說,華盛頓新的政策看起來只聚焦於應對全面入侵這種單一情形,其他不符合這種情形的裝備採購將遭到拒絕,這將給台軍的其他能力造成缺口,「對台灣在衝突各階段的威懾和防禦能力造成巨大的長期損害。」他們說:「這會削弱台灣的防禦,使其更容易受到中國的成功攻擊。」
美國智庫卡托研究所防務政策研究項目主任艾瑞克.戈麥斯(Eric Gomez)說:「美國試圖向台灣強調的是,如果你面對的是一個規模更大、能力更先進的軍隊,作為小國最好能做的是思考如何以較低成本的方式購買數量足夠多的武器,來改變局面」。
包括戈麥斯在內的一些美國防務專家認為,與其追求戰鬥機和軍艦等昂貴的傳統武器系統,台北應當專注於更便宜、機動性更高以及更難被全部摧毀的武器。
曾經在海軍陸戰隊服役的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助理教授、安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亨澤克(Michael Hunzeker)說,當台灣有大量像海岸防禦導彈、反艦導彈和刺針防空導彈這類小型的、機動性強、生存能力好而且致命的不對稱作戰武器,並且有訓練有素的部隊,北京將會難以成功入侵,即便成功,也需要花費很長時間,讓美國有時間介入。
他說,不建議台灣購買那些昂貴的直升機、戰鬥機和自行火砲等武器平台,並不是說這些裝備沒用,而是因為台灣的國防預算有限,只是購買少量這類武器的話,如果中國發動進攻,那麼這些武器中的大部分很容易在衝突初期就被打掉,讓台灣陷於非常被動的局面,也會讓美國陷於被動。
他認為:「台灣可以支撐的時間越長,美國就有越多的時間來介入幫助台灣。這確實會改變北京的計算,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穩定。”他說,試圖說服或推動台灣往不對稱戰力上發展,「真正的目標不是打一場戰爭,而是讓對方確信,這場仗不值得嘗試」。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