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國防建設搭配選舉時程 甚至高於專業?

蔡英文政府以重視國防自詡,上任之後積極推動各式機艦國造:空軍方面的最大規模計畫,是翻案前朝的「勇鷹」高教機;至於海軍艦艇方面,總金額最高、更最引人矚目的,當然是國造潛艦IDS案。蔡總統於2017年3月21日,到左營軍港簽署「潛艦國造設計啟動及合作備忘錄」;2019年5月9日,到高雄主持「潛艦國造廠區動土典禮」;2020年11月24日,又到高雄主持「潛艦國造建造案開工典禮」。
包括總統公開宣示在內,政府多次對外發布的潛艦國造時程表,第一艘原型艦預計於2024年第三季下水,2025年交付海軍。不過近日消息傳出,政府高層考慮兩岸形勢的多重變化,希望能將下水時間提前到2023年下半,2024年就可交付海軍,並且同時提出潛艦後續量產計畫與特別預算。由於披露此事的媒體,向來與政府關係良好,因此其中內容很可能屬實。
這種「政府因應變局,要求進度超前」的戲碼無獨有偶,去年12月15日,蔡總統到蘇澳,主持第一艘沱江級巡邏艦塔江號的下水。晚間她在臉書上宣稱,將在2023年之前完成6艘。但包括正在立院審查的110年度預算在內,軍方的規劃都是先造3艘,於2025年完成。如今不但結案時間提前兩年,並且數量加倍。在媒體提出質疑後,海軍司令部發新聞稿宣稱,為快速提升防衛戰力,海軍依國防部規劃指導修改計畫。
台海局勢緊張是事實,國軍規劃的建軍方案,如果能夠加速到位,當然是好事一樁。問題是,武器的研發與測試,是冰冷的硬功夫,沒辦法靠理想與宣傳來改變現實。以南韓海軍發展潛艦而言,第一步是由西德授權生產、已經行銷多國的209型潛艦。第一艘張保皋號在德國完成,1991年9月下水,1992年10月就服役;第二艘李阡號由大宇重工承造,同樣是1991年9月下水,卻到1994年6月才服役。可知即使是成熟設計依樣畫葫蘆,由進口轉為自製,仍然要付出辛苦的學習成本。
相較之下,我國以往沒有造過潛艦,又受限於外交局勢,沒辦法直接獲得外國政府或國際大廠的全面性援助,都代表在努力過程中,顛顛仆仆難免,如果過程必須比當初韓國拖得更久,其實也不足怪。然而政府卻不斷把原本就已經安排得頗短的時程,壓縮得更緊湊,似乎一句「在符合工程品質前提下,能提前的就盡量提前」就可以把所有問題都解決。
同樣例子是勇鷹高教機,本案在馬政府時代,計畫引進義大利M-346教練機在台生產,政黨輪替後改由漢翔自研,然而執政當局為滿足政治承諾,全案完成時間仍與當初「洋機國造」時代相同,代表研發進度遭到極度的壓縮。勇鷹從原型機首飛到交付部隊,預計只花17個月,不到韓國T-50教練機一半,美軍新一代教練機T-7更要六年多才交機。如此短暫時間,是否真的能夠完成所有的除錯(debug),還是拿未來菜鳥飛官的訓練安全性來當賭注?
更值得注意的是,原本國造潛艦的進度,是2024年第三季才下水,此時下屆總統大選早已結束。如果提前一年,就可如同本次總統大選前的勇鷹高教機一樣,成為執政黨宣傳造勢的良好機會。甚至搶在政府輪替(即使政黨不輪替,同黨執政的新舊政府,領導班子也不會完全一樣)之前,搶著以編列特別預算的方式,一下子就把幾千億元的開銷先包出去。
若說這當中沒有政治造勢與利益分配的盤算,只怕沒人相信。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