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檢整驗證部署18年「地對地」雄昇攻陸飛彈
國防部在109年度預算披露編列4千6百多萬元進行「地對地飛彈18年延壽驗證」,這是軍方首度在公開書表中披露敏感字詞。
國軍地對地飛彈以「特種飛彈」為名,部署在空軍飛彈暨防空指揮部,空軍近年陸續針對早期成軍戰備的攻陸飛彈進行檢整,今年(108)已耗資1億餘元委託中科院完成「雄昇飛彈18年延壽驗證案委製案」與「雄昇飛彈系統裝備維護委製案」。109年度進一步編列4千6百多萬元,委託中科院在明年執行「地對地飛彈18年延壽驗證」。
中科院25年前就曾以天弓二型防空飛彈研改成地對地飛彈。而96台海危機時,當年國軍還沒有任何可執行「源頭反制」的武器裝備,基於共軍導彈威脅,時任參謀總長羅本立當年因此下令要求中山科學研究院,將4枚天弓二型飛彈緊急改造成為地對地戰術飛彈,並前推部署馬祖,稱為「天弓2S」彈。
中科院在民國84年擬定以天弓2型改成對地任務,專案以「3124」代號完成建案、研發、驗證,並順利產製及部署,當時因時程很趕,全案採用天弓飛彈原導控模組及液壓致動器。
此外,中科院也以「雄昇」計畫為名,製造的地對地巡弋飛彈,2010年起以「戟隼專案」生産雄風二E巡弋飛彈(Hsiung Feng IIE, HF-2E),第一代「雄昇」飛彈名在今年預算書已曝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