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生活中減碳?聯合報與工研院合辦論壇指引方向
原本只能丟棄的牡蠣殼竟可做成肥料、一個小小的檸檬皮渣,竟然能降低牛的甲烷排放量?運用科技減碳,讓原本的廢物都成了循環經濟中的一環,且達到減碳目的。不只是廠商想方設法努力往淨零碳排目標前進,你我也可以從生活中為減碳盡分心力。
聯合報與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日前攜手舉辦2022永續論壇,以「科技減碳,邁向淨零新生活」為題,邀請工研院副院長兼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主任彭裕民、永大食品生技總經理蔡耀輝、儒鴻企業副總經理洪瑞廷、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林泉興,共同分享企業如何用創新作法,讓淨零更有效率。
彭裕民舉例,以往,牡蠣殼只能丟棄,工研院研發出將牡蠣殼回收,創造出全新的循環經濟,「我們跟台糖合作將廢棄牡蠣殼裡面的鈣成分提煉出來,提煉之後,可以做成一公斤15至25元的肥料,做成人類吃的藥品、食品,一公斤更可以達到400到700元。」他說,經過技術加值之後,廢棄物可以重複循環利用,這個就是科技的創新。」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除了科技業,畜牧業也是全球暖化的元凶之一,牛放屁出來的甲烷竟然占全世界的29%,比燃燒石油天然氣的20%還要高。
屏東永大食品生技總經理蔡耀輝表示,該公司長期和果農合作、生產果汁,而鮮果加工過程中,總會有果皮殘渣,生產一公斤的檸檬果汁,大概有兩公斤的果皮渣。如何讓果皮變成一個高附加價值產品,一直是該公司想要解決的課題。
蔡耀輝表示,也曾將剛榨好的檸檬果皮渣提供給酪農戶,做動物餵食觀察,結果都不理想。幾經測試,最後,永大運用微生物發酵轉換技術,製造成檸檬青貯,動物不但不排斥檸檬渣,反而很喜歡吃,更令人驚訝的,牛隻比較不會打嗝跟放屁,也間接降低地球暖化效應。
除了廠商的努力,民眾日常的食衣住行育樂,該怎麼做,才能更進一步淨零碳排?紡織大廠儒鴻企業副總經理洪瑞廷在論壇中分享,「一公斤的時裝,要用60公斤的水,跟0.6公斤的石油,才能製造出來。但如果人們買了一公斤的衣服卻不穿,就等於是一公斤的廢棄物,這也對環保產生不小壓力。我們每天都在穿衣服,如果換個角度、做個調整,就會對環境有幫助。」
他提醒,消費者可計畫性購物,不要做過多浪費,洗晾衣服時,可以晾乾取代烘乾,最後,衣物也可回收再利用或二手拍賣,讓衣物進入全新循環過程。
更完整且更精彩的內容請參見論壇影片,https://udntalks.udn.com/udntalks/index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