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讓民力崛起 謝志誠:感謝這群默默守護台灣的人

921地震廿年系列 災區重建故事六
謝志誠

年齡:62歲

經歷:921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長

成績單:帶領921震災重建基金會,協助重建63棟集合住宅,讓5174戶家庭有家可歸。將全民捐款140億元循環利用,使用率高達112%,最後結餘45億元,轉交賑災基金會運用。

「每次政府想吸引台商回流時,常聽到台商說:台灣五缺、七缺,缺水、缺電、缺土地、缺人才之類。我每次聽到都很心痛,為什麼要嫌棄台灣?不都是因為有人默默地把台灣顧好、守護好,你們才有地方、有家可以回來,不是嗎?」

車子在南投山上轉彎的時候,謝志誠有感而發說起這段話。

從這個部落到那個部落,每個部落都是一、兩個小時的山路,現任豐年社董事長謝志誠,20年前是921震災重建基金會的執行長,那場世紀災難,他與災民併肩重建,這樣的山路不知走過幾百回。

2019年5月間謝志誠帶《聯合報》採訪團隊重返災區,每個人見到他,既尊又敬,更像老朋友般話家常。他們可能是世居南投、台中災區的人民,他們堅守家園,重建站起來。也有些人20年前來救災,一時救災一世情,20年來不再離開。

他們就是謝志誠口中說的:默默把台灣顧好,把家守護好的無名英雄。

前921重建基金會執行長謝志誠(中)重返災區,關心老朋友們重建後的生活。左為台中市東汴實際體驗學校校長朱秀麗,右為德瑪汶協會理事長林建治。

謝志誠每一、兩年都會重返南投,就像重建期間巡視,關心老朋友們重建後的生活。「我們一起走過那段危機,有感情,現在還會回去看災民。如果有機會,還可以帶給他們一點資源,」謝志誠最近才剛協助南投市旭光高中空手道隊募了一千萬元,讓孩子們可以如期練習、出國比賽。

採訪團隊一行人從部落下山,來到當年台中東勢「王朝一期」異地重建的大樓,當年的管委會主委林獻義帶著居民迎接。王朝一期社區原本是東勢最高的地上14層樓,地下2層的住商大樓,921大地震讓整個社區全倒,數十人傷亡。

「妳現在眼睛看得到的土地,當時全都震毀、夷為平地,這些大樓都是這20年重新建蓋的,」林獻義手指著馬路邊一大片無邊際,有樓有店有樹的土地,他苦笑說,能想像嗎?當年全都倒光了。

在921地震中倒塌的台中東勢王朝一期大樓,歷經7年時間成功異地重建,當年的管委會主委林獻義是見證人。

社會互信 81億無息擔保重建家園

台灣面臨過數次災後重建,921地震是世紀災難,921重建基金會當時協助重建了63棟集合住宅,讓5174戶家庭有家可歸。

921重建與八八風災重建最大不同在於,921讓受災戶自己決定如何重建,讓災民主導,八八風災則是機構主導。差異就是馬桶不通時,災民不會打電話給我,但是八八風災的受災戶會打電話給慈濟。」謝志誠說,921重建,只有不願意重建的大樓,沒有蓋不起來的大樓。

林獻義就是當年的見證人,王朝一期從2001年確認居民願意異地重建後,花費近7年時間,從遊說立委修改法條、籌組更新會、各種文件審查到破土完工,中間多賴居民自主奔走,以及921重建基金會擔任「靠山」,讓銀行願意融資,災民得以無擔保下貸款重建家園。

「基於社會信任,」謝志誠說,當年那一震,把全國人民的心團結在一起,社會各界踴躍捐款、也奮不顧身投入賑災工作,921重建基金會為了協助災民重建,提供無息周轉金給更新會及想要參與重建的住戶。

過程中,以約定的誠信為原則,沒有市場上習用的擔保抵押與罰則約束,使用週轉金的住戶在完成重建,並取得產權後可以申請中央銀行提供的921優惠貸款,再將週轉金歸墊給921基金會。」

這樣的互信除了成就63棟集合住宅完成更新重建外,提供的81億5132萬4437元周轉金,全數歸墊,沒有一個住戶不歸還。

世紀災難之後,政府協助還給災民一個家,謝志誠很自信,絲豪沒有遺憾。

20年的遺憾 後重建時代

若要論起20年來的遺憾是什麼,他認為,政府缺少規劃了一個環節:「後重建時代」。

重返災區前,2018年底《聯合報》採訪團隊先與謝志誠碰面,當時他已經完成了一本書稿,書稿詳盡寫了10位扎根於921災區,在大安部落做社會企業的林建治、教災區孩子空手道的黃泰吉、把紙教堂從神戶搬來埔里重建的廖嘉展、做老人送餐的邱慶禧等,20年來憑藉信心,堅持重建之路的人。

20年前約有上百個組織投入災區,如今因著蹦裂土地的呼喚而投入重建行列,還留下來的不過這十餘個組織。

每幾年謝志誠都要去南投或台中看他們。看到這群當年拉過一把的人,持續為在地付出,很多原本為了災後重建做的社造,卻逐漸變成在地力量,讓人民自覺。政府喊得震天價響的地方創生、社會企業,這些災民早在20年前親身實踐。

林建治創辦和平區達觀部落德瑪汶原住民協會,推動部落共食廚房,投入老人送餐服務。

從三叉坑部落集體遷村,泰雅族青年林建治帶領45戶族人重建家園,「要不是謝志誠,部落的人都要流離失所。」如今眼前的林建治已邁入中年,他看到謝志誠,眉眼都笑開,他們一起回想20年前重建的艱辛,部落內有對立摩擦,也有法令綑綁。漫長的重建,隨著組合屋寶寶出生,族人過著不穩定的生活,林建治帶領大家一起吃飯、一起工作,部落共同廚房因運而生。

部落族人加入煮食送餐,服務獨居老人,「族人從小姐做到現在都當阿嬤了,」林建治的共同廚房,服務13個部落,4000人左右的老人。

這幾年他結合小農運送有機蔬果至市區,一邊引導族人使用自然農法,也讓他們的產出有利潤可圖,讓部落生機盎然。「20年前台灣還沒有社會企業這個名詞,但林建治早就在做了。」謝志誠跟著林建治在小黃瓜菜園內走逛,林建治拔起新鮮的小黃瓜,咬一口鮮甜,瓜味滿盈。

德瑪汶協會利用部落土地發展共同耕種,以自然農法生產對環境友善的蔬菜果物。林建治走進菜園,隨手拔起新鮮的小黃瓜。

在地組織老化 能否再撐過下一個20年?

在地組織老化,是否能再撐20年,需要培力資源。「我一邊寫書一邊後悔......,應該先留2、3億信託,現在就可以幫上忙,讓送餐的人可以繼續下去,幾百萬元就可以再撐一年,唉,千金難買早知道......。」謝志誠細數後重建時代面臨的孤老問題、弱勢家庭孩子缺乏機會、校園重建後的維修問題等。

每次重返災區,看著這些打拚的人們,謝志誠心中必有許多遺憾。他帶採訪團隊去紙教堂拍攝,紙教堂座落在南投埔里,走進生態園區,沿路草木扶疏、池塘波光粼粼,便能見到奶黃色的紙教堂,謝志誠坐在教堂裡不發一語。

前921重建基金會執行長謝志誠重回南投埔里紙教堂,細數當年與災民併肩重建的甘苦,各種回憶與遺憾湧上心頭。

紙教堂的推手是新故鄉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當年他把做為阪神地震紀念的紙教堂搬回南投埔里重建,一來具紀念價值,二來因為廖嘉展早看出社區必須長出力量,短暫的捐款無法讓社區重生,災民必須不依靠外界來自給自足,紙教堂可以帶給埔里一線觀光生機。

「當時,921震災重建基金會就快要解散清算,我也在既有的計畫內承諾,考量各界觀感給予紙教堂部分經費支持。事實證明,給予支持是正確的。唯一的遺憾,是沒有給予全額的支持,讓嘉展和新珠背負了幾年的債務。」謝志誠懊悔,也把這段回憶寫入書稿中。

921震災重建基金會在2008年結束運作,全國人民為了921地震捐款結餘45億餘元,全數轉至政府轄下的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但921災區的後重建時代動不了一毛錢。

大地震的25秒鐘,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有人離開災區,有人走進災區,謝志誠當年是一個台大教授,走進災區時,家人並不曉得他必須跋山涉水,走進千瘡百孔的城鎮。

20年後,家人陪他重返災區,我們在廖嘉展新蓋好的民宿裡,謝志誠親自下廚,廖嘉展在旁邊當料理小助手,廖嘉展的夫人顏新珠與謝志誠夫人在旁邊閒聊著,一邊用手小心摘折香椿葉,準備做香椿炒蛋,滿滿一桌笑語菜香。

謝志誠(右)夫婦與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左)夫婦,在民宿裡一同用餐,伴著滿桌菜香,笑語話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