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地震廿年系列人物三

震出回家的路

不能說感激這場災難,
但它給我回到部落的機會。

林建治,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執行秘書
56歲,台中市和平區三叉坑人


921大地震發生前,林建治是一個在都市裡當業務員的泰雅族青年,地震摧毀了他的部落、帶走了他的親人,卻意外震出他的返鄉之路,也震出部落族人對土地的向心力。


這20年,林建治與族人們重拾泰雅族「共食分享」精神,攜手重建起一個比震前更美好的家園。如今回首,林建治能沒有遺憾地說:「這20年我沒有白活,是很棒的20年。」

林建治所居住的三叉坑部落在921地震發生後幾乎全毀,43戶全倒、6戶半倒,是台中市(時為台中縣)重災區。林建治16歲就離開部落,一直都在都市討生活,921前剛好因出差回家住一夜,沒想到碰到這場世紀大災難,從此人生轉向。


「一輩子不會忘記。」他還記得地震前一天,大家晚上在庭院裡聊天、喝酒,母親睡前還溫柔叮嚀他「不要喝太多」,剛躺上床沒多久地震就來了,耳邊先聽到風聲,左右搖晃後接著上下搖動,房舍應聲倒塌、道路迸裂,族人的信仰中心-教堂也整個垮掉。


災後3個月的和平鄉三叉坑居民仍住在雨棚中,生活克難。圖/報系資料照

有時候我們都在想,那一晚過後,怎麼還看得到外面的天空呢?

一片漆黑中林建治什麼都看不到,老舊的日式大衣櫃雖保護了他,但倒塌的磚瓦仍在他臉上留下疤痕。待餘震過後,滿臉是血的他緩緩爬出,站在已經坍塌的屋頂上拼命喊著家人的名字,「可惜我們家運氣比較不好,媽媽和一個弟弟沒有逃出來。」



震後數日 成部落重建的草圖

震災震垮了家園,但也震碎部落隨都市化、工業化發展下的疏離感。在災難的震撼下,沒有人再獨善其身,族人們記起泰雅族本就是「共同生活」的族群,你幫我、我幫你,是部落內最自然的互動。

互助,是部落重建過程中最重要的力量。圖為部落青年協力搬運木材,建起屬於部落的共同廚房。圖/取自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臉書


「921過程最珍貴的是剛開始的那2、3天,」林建治回想,那時男生趕緊去砍竹子、搭簡易帳篷,讓老弱婦孺遮風避雨;女生則用自己會的方式互相支持,煮飯共食、送餐給老少,日後重建部落的過程中,他總是不斷回想起921剛發生的那幾天。

因為我們要生存,大家被刺激,一定要團結面對,才能走過這個災難。

林建治一直提醒自己與部落,絕對不能忘記外界資源尚未進入時,大家是如何互助求生,「一定要記住那個過程」,否則當資源一多,很容易迴旋被外界協助的輪迴中,靠自己重新站起來的能力反而被壓抑了,資源應是過渡期,幫助災民長出自我支持的模式,而不是成為依賴。




共食分享 精神實踐20年

震後林建治與一群社工、部落青年及媽媽們共同組成「大安溪部落工作站」,在田野調查和與長輩聊天的過程中,深刻認識並實踐泰雅族「共食分享」的Gaga精神——共同耕作、一起分享,部落小孩就算父母不在家,拿著一支湯匙可以從第一家吃到最後一家,部落能自成強大的照顧體系。


「如果以外來思維,會覺得憑什麼我要去送餐給部落的老人?憑什麼我要陪伴部落的小孩,講難聽點是『關我屁事』,那應該是福利機構的責任,但部落的精神不是這樣,」林建治說。


工作站2003年開始搭建「部落共同廚房」,隔年廚房落成,共同購買食材與集中炊煮,農忙時可以供應餐點給忙碌的部落農民,平日送餐給部落需要照顧的獨居老人或行動不便者,偶爾接受鄰近學校及團體的訂餐,維持共同廚房營運。

共同廚房從煮飯到送餐都由部落婦女分工合作,寒暑假時部落青少年也會來幫忙,減少孩子一個人在外閒晃的時間。圖/鄭清元攝影 共同廚房從煮飯到送餐都由部落婦女分工合作,寒暑假時部落青少年也會來幫忙,減少孩子一個人在外閒晃的時間。圖/鄭清元攝影 共同廚房從煮飯到送餐都由部落婦女分工合作,寒暑假時部落青少年也會來幫忙,減少孩子一個人在外閒晃的時間。圖/鄭清元攝影 共同廚房從煮飯到送餐都由部落婦女分工合作,寒暑假時部落青少年也會來幫忙,減少孩子一個人在外閒晃的時間。圖/鄭清元攝影 便當做好後,由部落婦女騎著摩托車穿梭山路間,挨家挨戶送餐給20位部落獨居長輩。圖/鄭清元攝影 便當做好後,由部落婦女騎著摩托車穿梭山路間,挨家挨戶送餐給20位部落獨居長輩。圖/鄭清元攝影

記者到訪共同廚房那天,正好是廚房最忙碌的時刻,部落婦女各自在自己的工作崗位,有的煮菜、有的幫忙分裝,每位部落長輩都有專屬的便當盒,餐點一準備好,負責載送的媽媽便騎著摩托車開始分送,一趟又一趟,確認部落人都有飯吃了,工作人員才抽空一起用中餐。

「一起吃飯」讓部落族人有了聊天與交流的機會。林建治說,這20年來部落許多新的發展方向、照顧模式,以及大家該如何一起生活,都是在這一餐餐共食時一起「聊」出來的。


在廚房後方,是一整片的共同農場和蔬果包裝區。部落在921後開始反思以前大量使用農藥、單一作物的種植方法,震後轉型多樣化耕作與友善土地農法,一般大眾可用每月500元的金額訂購蔬菜;部落也推動風味餐、特色旅遊,盈餘都回到部落共同照顧基金。




災難是課題 慶幸有人一起解題

林建治笑說,其實剛開始都不知道可以活那麼久,本來想說可能兩三年就倒了,過程中曾經遭受部落族人質疑,也曾經一度撐不下去,例如早期的廚房硬體設備缺乏、運作困難,但當大家學習到如何互相幫忙,硬體不再是關鍵。

20年了,每一年都會有新困難,但現在我會想,『啊!代表我們明年要成長了』

「回到部落前,在都市活的找不到重心,很迷惘、失落,又不知道怎麼回部落。」因為地震回鄉,才意外發現部落才是真正讓他成長、找到生命重心的地方。親人的離去令他傷痛,但林建治總想著「不想讓媽媽和弟弟白白犧牲」,成為他堅持下去的動力。

「原來我有機會照顧人。」這樣的踏實感讓林建治深刻感受到自己被部落需要,找到自己生命中的亮光。圖/鄭清元攝影

問林建治如何看這20年,他愣了一下,旋即微笑說「好多事情可以回味」,有一群很棒的人與他一起走過這些年。對他來說災難無法避免,是老天爺給的習題,但總有解題方式,一個人力量不夠就找一群人一起解題,「重要的是如何透過災難重新長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