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困老宅

台灣陷「雙老」危機

台灣65歲以上老人約350萬人,其中獨居或老老照顧超過百萬人,住在無電梯公寓老人約35萬人。人老了,房子也跟著老了,到了2030年,逾40年老屋占比將達三分之一,每3戶就有1戶是高齡老屋。

人老、屋老,是台灣另一種「雙老」困境,勢必成為未來台灣社會最大挑戰。

老舊公寓沒電梯

淪為銀髮族牢籠

推開新北市永和區這棟透天厝一樓的玻璃鋁門,映入眼簾的是躺在單人床上的洪老太太,90多歲的她一臉倦容,頭髮散亂,穿著簡略衣褲。她十幾年前因膝關節退化動手術,術後再也沒能爬樓梯,至此只能睡在一樓客廳,一晃眼幾千個日子。現在子孫晚輩及鄰居一進門,就看到憔悴的她,以及一張單人床、私人物品,生活一覽無遺。

上半身穿著黑色、厚重毛料西裝外套,下半身卻著寬鬆、顏色泛黃的白色睡褲,60多歲的趙爺爺一如往常,在凌晨兩三點起床,拎著一只公事包,嘴裡嘟囔「要去上班,快要遲到了」。失智的他其實早已忘記如何開門,且因中風後肢體單側偏癱,除非兒子背著下樓,否則單靠自身力量根本無法外出,因為他住在舊式公寓4樓。

台灣經濟起飛時的口號是「客廳即工廠」,感覺充滿活力,在人口老化的今日,像洪奶奶這樣「客廳即臥室」,卻是眾多台灣老人的晚景縮影;70年代起,人口大量流向都市,當時蓋了許多無電梯公寓,40年後,青年成了老人,像趙爺爺,因老衰或退化無力上下樓梯,一輩子打拚得到的房子雖是一生堡壘,若乏人幫助,只能坐困愁城。

全國35萬名老人 住無電梯公寓

註:
1.統計至107年8月底
2.以總樓層4至5樓者定義為無電梯公寓,與實際情形或有誤差,排除1樓透天厝。
資料來源/內政部

內政部統計,至107年8月底,全國有近35萬名老人居住於無電梯公寓,約占全國老人1成。其中65-74歲年輕老人22.6萬人,占同齡老人11.4%;75-84歲中老人8.9萬人,占同齡老人8.9%;85歲以上老老人3.3萬人,占同齡老人9%。

住無電梯公寓老人 雙北最多

老人居住於無電梯公寓以台北市16.2萬人、新北市13.5萬人最多。居住於無電梯公寓之老人中,雙北市占85%,再加計高雄市則比率近9成。

11.7萬獨居或老老照顧者 住無電梯公寓

無電梯公寓老人中,有11.7萬人不是獨居,就是家中只有二老彼此照顧或老老照顧,占全國老人3.5%,這些老人即使面臨垂直移動的難題,家中也無其他青壯年人可協助。以北市5.4萬人最多,占該市老人總數12.1%,其次為新北市4.2萬人,占該市老人總數8.1%。

老人居住於無電梯公寓,屋齡40年以上者占3成。全國居住於無電梯公寓之老人,其所在公寓屋齡以30-39年占42%最高,其次為40-49年占28.3%。除台北市屋齡30-39年及40-49年占比相當,其餘縣市均以30-39年為主。

衛福部次長薛瑞元指出,居住環境不友善,「在地老化」反而讓老人「被關在家裡」出不來,必須要改變「住」的品質。如果住家狀況難以改變,如何讓老人能夠出門,或是把醫療和服務送進去,需要思考進而行動。

家應該是安老的最終場所,但無電梯公寓讓老人無法出門,即使人在都會,也形同醫療資源到不了的偏鄉;缺乏無障礙設計,更讓「家」甚至成為傷害老人的場所。

看更多:【解方篇】居家醫療 讓長輩就醫無礙

全台52萬戶只住老人
老屋成健康殺手

陡斜昏暗的樓梯,僅能一人容身的狹小通道,連一般人都走起來心驚膽跳,卻是王老奶奶的日常。只見她緊緊抓著扶手才得以緩步地走上四樓,回到自己的家。

78歲的王奶奶大約40年前搬到現在住的南港老公寓,孩子們長大後漸漸搬出原本的公寓,剩下王奶奶和一隻貓獨居在在此。

根據內政部107年統計指出,僅老年人居住者宅數從民國98年底的33萬5360宅,增加至107年6月底的52萬7380宅,10年來增加近20萬,暴增57%,占比則由5.37%增加至7.52%。

住老屋無力修繕
獨居阿嬤飽受漏雨苦

雖然小貓陪伴,但王奶奶家中嚴重漏水,常年潮濕不但讓天花板腐壞,甚至「掉下來」。王奶奶在頂樓弄了簡易的小菜園,原是想說自己種菜吃,可以省些菜錢,想不到卻讓漏水的情況更加嚴重。「房間每間都在漏水、客廳也在漏水!」

王奶奶回憶當時情形說,當時自己每逢漏水就必須找各式各樣的容器,像是臉盆、寶特瓶都拿來盛水,再拿去廁所倒掉或是是拿去澆花,來回多次。

王奶奶家修繕前漏水狀況嚴重,天花板腐壞,只能用木條撐起天花板(左)。弘道老人基金會與7-ELEVEN推動「弱勢老人好宅修繕計畫」,幫王奶奶家更換天花板(右)。

弘道攜手7-ELEVEN修屋
阿嬤家不再漏水了

「少年人也不管你,不住這,也不能幫忙。」面對這樣的情況,因為子女不在身邊,王奶奶也不知該找誰求助,只好任由漏水的狀況持續著。所幸,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的關懷員發現了王奶奶的居家狀況,藉由該基金會推動的「弱勢老人好宅修繕計畫」幫助王奶奶改善住家環境。

基金會除了協助屋頂漏水防水處理、更換屋頂門、屋內天花板修繕,改善漏水問題外,也依據老人家的需求加裝廁所扶手、樓梯扶手及貼上防滑貼條。「現在這樣很『速喜』啦!」王奶奶笑著說道。

爬樓梯步步驚心
「搬家?想都不敢想」

但因為僅能就王奶奶的居住環境協助修繕,但住在4樓的她,沒有電梯,腿腳不便的她仍然只能每天緩慢地爬著陡斜的樓梯。「樓下的電燈沒有弄開關,晚上回來很危險」,王奶奶說自己常常要帶著手電筒才能走上樓梯。

擔心地問王奶奶若是有一天爬不動怎麼辦,會想搬去有電梯的地方嗎?王奶奶只能無奈地笑說,有人幫她改善漏水問題已經很好了,至於搬到有電梯的地方則是想都不敢想,「只能活一天算一天」。

家住老公寓4樓的王奶奶,每天必須爬著陡斜的樓梯回家。在弘道老人基金會的協助下,加裝樓梯扶手,讓王奶奶回家的路更安全。

沒錢、沒人幫
長者面臨修繕困境

像這樣的個案不是少數,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方案服務組組長劉宛宜表示,從2014年推出計畫以來,已協助修繕900多戶。她表示政府雖然有提供修繕補助,但須由申請者代墊修繕費用,且公部門預算有限,長者常面臨修繕的困境沒有錢、沒人幫,以及自覺損害不影響生活而不積極處理。

以王奶奶為例,若不是定期到老人據點活動,並在偶然的情況下關懷員到家訪視,才得以發現其居住環境太差而協助修繕。

1/6老人有跌倒經驗
臥室、客廳最危險

另外,國民健康署於106年曾針對3280名、65歲以上的老人進行「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其中自述過去1年曾跌倒者就有495人,比例達15.5%,等於每6名老人就有1名在1年內有跌倒的經驗。

國健署更進一步分析長者跌傷地點室內第一名是臥室、其次客廳、第三名則是浴室。但超過6成的長者跌傷後仍然沒有採取任何防跌措施,凸顯注意長者居住空間安全的重要性。

台大社工系系主任楊培珊曾在「社區發展季刊」中提到,長者步入80歲後,其住屋可能需要汰舊換屋、整修為無障礙或通用設計或換為較小坪數,要能「融入老後生活需要」。

長輩居住環境的公共空間,如老舊樓梯既狹長昏暗又無扶手,也常是需要改善的問題,且多數長者都希望留在老家,若老屋已經非常危險無法修繕復原,如何協助重建也是一大問題。因此,老人和老屋是亟須被重視與解決的一道課題。

你的家中「步步危機」嗎?
檢視長輩居家環境安全

老人嚴重跌倒可能造成長期臥床,甚至死亡,而防跌要從生活小細節一一做起,快來檢視你的居家環境是否安全。
請根據你的居家實際狀況回答以下問題,有此情形,請選擇「是」。無此情形,請選擇「否」。

你的居家環境每一項都安全,請繼續保持!

除了要提供給長輩一個安全的居家環境,若家中有行動不便的老人,如何安全地使用移行輔具(如:柺杖、助行器、輪椅)也相當重要。

以下提供幾個建議:
  • 需定期檢查或更換手杖末端的橡膠墊,以避免長輩使用時打滑。
  • 助行器的高度要適宜,高度為老人穿著鞋子站立時,雙手自然下垂,握把在手腕的位置。
  • 檢查輪椅的煞車性能,輪胎胎壓、腳踏板與安全帶有無鬆脫等安全性問題。
有關輔具操作與居家無障礙環境評估,可諮詢相關單位:
  • 輔具資源入口網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多功能輔具資源整合
    推廣中心
    02-2874-3415
資料來源:台北市衛生局《步行困難老人居家安全手冊》

長輩居家安全環境建議

浴室

  • 馬桶、洗手台旁須設有扶手,以供老人支撐時使用。
  • 為防止老人跌倒,地面不能有高低落差或破損。
  • 地面材質以不反光並具有防滑效果為佳。地面不具防滑效果者,可暫時先舖設防滑用品(如:防滑墊、防滑條、防滑貼片)來改善。
  • 可擺放具防滑效果的洗澡椅,讓老人採用坐著方式洗澡,減少跌倒的機會。

門、通道

  • 門採用橫拉式門、或採用外推式開門(長柄式把手),可方便老人開關門時的安全。
  • 長柄式把手施力較足夠;一般圓形把手(喇叭鎖)不能止滑且施力不足。
  • 為避免老人不小心被門檻絆倒,門的下方不要有門檻,如果與地面有落差,要在0.5公分以內,否則應將門檻拆除,或門檻處加裝具防滑效果的斜坡道。
  • 建議通道寬度需至少80公分以上,有使用輪椅者,要在通道上規劃一處空間,作為輪椅迴轉時使用,空間寬度至少150公分。

樓梯

  • 樓梯間要有照明設備,光線要明亮適中。上下樓梯口應均有電燈開關,以方便老人使用。並設有緊急照明燈。
  • 樓梯的每階邊緣要清楚可分辨,若無,可在階緣貼上與階梯本體不同顏色的防滑條做區分。
  • 樓梯階面不宜太窄、階高不宜過高,若太高的話,應進行改造處理。
  • 樓梯間應設有扶手,且扶手高度要讓老人能輕鬆抓握、容易施力支撐。扶手的顏色要與牆壁顏色有明顯區分。
資料來源:台北市衛生局《步行困難老人居家安全手冊》
【解方篇】居家醫療 讓長輩就醫無礙
製作人:蔡佩蓉
採訪團隊:魏忻忻、李樹人、陳雨鑫、簡浩正、羅真、楊雅棠、陳婕翎、邱宜君
影像:林澔一、許正宏、杜建重、季相儒、報系資料照
設計:蘇士堯
網頁製作:胡凈悟
製作單位:聯合報新媒體中心、視覺設計中心、聯合報數據中心
監製:聯合報新聞部、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
20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