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的樹 健康長大

為數龐大的行道樹是都會珍貴的綠資源,但中空、染病、隨時可能倒塌的行道樹,卻成為道路上的隱憂。

政府該怎麼做,才能有效掌握每棵行道樹的健康狀況?若遇到瀕死的樹木,是該讓他好好走完最後一程,還是應不惜成本搶救?

《聯合報》採訪樹專家,實際量測樹的健康狀況,也紀錄他們遇到危木時,選擇「救與不救」的掙扎。

若要讓綠樹在全台開枝散葉,除了仰賴政府規劃更完善的種樹政策,民眾也得更積極投入種樹,《聯合報》採訪大力推動種樹的各界人士,期許在10年後的今天,台灣這塊土地能更綠一點、更美一點,我們的樹也能更健康一點。

建立樹木 健康履歷

近年來,各縣市都在推動樹木QR code身分證,但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副所長吳孟鈴表示,更重要的是建立樹木健康履歷,才能促進行道樹健康。

掃描行道樹的QR code後,會出現樹種、樹的特性等基本資料,這些資料,滿足了環境教育功能,卻無益於讓這棵樹更健康的活著。

吳孟鈴指出,有樹木的基本資料,卻沒有進行樹木健檢,也沒有修剪、補植、土壤與環境監測等紀錄,更遑論病蟲害防治、樹醫師診斷等,多數行道樹種下去就不追蹤了,只有在颱風季前防災修剪,怎麼可能活得很健康?當務之急要建立「樹木健康履歷」。

以行道樹常見的褐根病為例,吳孟鈴說,行道樹倒塌後,維護廠商會補植,如果感染褐根病,沒有清除殘根、覆土,等於把新樹種在疫區,補植再多次也長不好;如果有樹木的健康履歷,針對前次樹倒的原因對症下藥,再種下去的樹才會健康。

醫樹的人 樹藝師謝翁維

打針、吊點滴、做外科手術的器材‧‧‧謝翁維把工作會用到的器具一字排開,仔細一看,左側竟還擺了一把開山刀,原來,行醫12年的謝翁維每天醫治的病患正是各式各樣的樹木。

隨著「護樹」觀念興起,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於2012年成立「樹木醫學中心」,並引進國外的「樹藝師」制度,要用更專業的知識與技術養育樹木,如今,全台已有228位像謝翁維一樣的樹藝師。

這一天,林試所副所長吳孟玲2和謝翁維等三位台灣樹木醫院的樹藝師,帶我們到台北植物園外的行道樹展開監測工作。

「通常在做檢測之前,會先敲擊樹木,看敲擊的聲音是不是空洞的,」謝翁維拿著一把槌子,在外表看似健康的行道樹上左敲敲、右敲敲,憑聲音判斷樹木的空洞狀況。

為更專業診斷樹木空洞深度,樹藝師拿出鑽孔阻抗儀,儀器內部設有長達50公分的細針頭,利用把針鑽進去時遇到的阻力變化,測量樹木空洞狀況。

謝翁維指出,通常若樹木的空洞佔樹幹的比例達50%,便已達危木標準,須進行處理,「如果這棵危木是在人、車常經之地,標準又會更嚴格。」

除了對樹木進行檢測,「治療樹木」也是樹藝師的首要工作。

謝翁維拿出能把殺蟲劑注入樹中的樹木微注射技術設備,「相較於把殺蟲劑噴在樹上,直接用打針的,對環境的汙染比較小,使用的殺蟲劑劑量也比較少。」

「讓樹活得像樹」

─樹藝師謝翁維的醫樹哲學

謝翁維表示,自己都是從科學、專業的角度治療樹木,有時候遇到一些不容易治療的樹,他甚至會建議放棄救樹。

「有人會因此說我對樹沒有感情,」但謝翁維寧可被貼上「太過理性」的標籤,也不願不計成本去救不該被救起的樹木。

許多治療樹的方式十分殘酷─樹的根系完全被切除,僅能用鋼構支撐,有些人會覺得,救了這棵樹的樹藝師的技術高超,但對謝翁維來說,「樹都已經不太像樹了,於心何忍?」

謝翁維指出,政府應建立起一套機制與標準,規定樹的不健康程度若達一定標準,就應該被換掉,而不是一昧認為一定要救樹,以免樹的生命雖然延續了,卻是以悲慘的形式活著。

爬樹的人 攀樹師廖偉健

丟沙袋、掛攀樹繩、起身上樹,才一眨眼,廖偉健已爬上兩層樓高的大樹,他熟練的在樹幹上行走,動作輕盈地幾乎未驚動任何樹幹與枝條。

身為專業攀樹師,廖偉健的日常工作包含修剪枝條、清理枯枝、採集種子等,只要是須要爬到樹上的工作,都是攀樹師的工作,12年下來,廖偉健已爬了約3,000棵的樹。

樹上的世界,和地面上的世界,有什麼不同?除了迷人的風景外,讓廖偉健最有感觸的,是樹木身上的「傷痕」。

廖偉健表示,一般人永遠都是從底下看樹木,但攀樹師是從樹上往下看,而樹的許多傷痕,是一般人在樹底下看不到的。

「對我來說,爬樹有一種,對生命尊重的氣場,」每當廖偉健爬上大樹,看到樹儘管傷痕累累,卻仍好好活著,讓他意識到,人也應該好好活著。

種樹的人 高雄長庚名譽院長陳肇隆

踏進高雄長庚醫院院區,放眼盡是連綿不絕的綠。兒童醫院前,百年雨豆樹、一甲子菩提在土肉桂樹林裡各據一方,醫院停車場被大樹綠海包圍。育成這片綠意盎然的,就是名震亞洲的「換肝之父」、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陳肇隆。

「我是愛樹的人。」高雄長庚有9,000多棵喬木,5,000多棵都出自陳肇隆的苗圃。他親手從種子培育成樹苗,再移植到長庚院區。

陳肇隆是國際換肝權威,創下國際多項換肝手術紀錄。這雙救人無數的手,也是鬆土、播種、育苗、種樹的手。

「種樹或種肝,都是生命的移植。換肝一次救一個人,種樹卻能世世代代守護大地。 」

─高雄長庚名譽院長陳肇隆

陳肇隆愛上種樹,緣自於朋友贈送的一棵肉桂樹。肉桂種子11月掉落,他好奇撿拾栽培,出芽率奇高,仿如源源不絕的生命熱力,從種子育成幼苗,長成小樹再分送移植,愈培育愈多。

高雄長庚的樹歷經風吹雨打,卻沒倒過。陳肇隆說,他種樹土法煉鋼,從種子開始育苗,從小盆換到大盆,最後再移植到土壤裡,「換盆不斷根」不破壞根系,樹會長得非常壯。

「任何事都一樣,Never too Late(永不嫌晚)。」陳肇隆說,常人眼裡,種樹是小事,但勿以善小而不為,全台一人種一棵樹,力量就非常可觀。

種樹的人 新光金控董事洪士琪

「10年後,山坡上的台灣欒樹長起來,那種震撼人心的美,我已經可以想像。」在新北、基隆交界的深澳山上,腳上套著長筒雨鞋的新光金控董事洪士琪,環顧身處的這座翠綠山頭,說著他擘畫的山林願景。

不到50歲的洪士琪出身泛新光集團第三代,4年前從事業高峰的專業經理人,轉身成為揮汗的種樹人。

洪士琪天天在山友暱稱「瑞芳農場」的百公頃祖傳山林裡,彎著腰除草、挖土、種樹,樂此不疲。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副所長吳孟玲得知他有種樹夢想,前年調查「瑞芳農場」有250種台灣原生植物,是國家公園以外,少見未被擾動的生態處女地。

林試所推動原生植物保種,但目前主要保存種子、種苗,因苗圃規模有限,種苗無法長成大樹,政府也苦無資源打造原生植物保種方舟園區。

吳孟鈴認為瑞芳農場集大片土地、既有原生物種和企業資源三大條件,是打造保種中心的最佳選擇;去年「台灣原生植物保種中心」在瑞芳農場揭牌成立。

「這可能是這輩子最不賺錢的『投資』,卻是我真正想做的事,也是獻給台灣最美的禮物。」

百公頃土地之於商人,常是絕佳的變現工具;洪士琪說,以他的專業背景當然很懂要怎麼變現,但更重要的是,要為台灣的未來留下什麼?「希望百年後大家看到這片美景,提起我的名字時覺得還不錯,不是很市儈的感覺,這樣就值了。」

採訪

鄭朝陽、郭琇真、
洪敬浤、王昭月、
翁禎霞、蔡容喬、
余采瀅、陳雅玲

統籌製作

謝汶均

影像

許正宏、陳正興、
林澔一、劉學聖、
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
聯合報系資料庫、
廖偉健攀樹師、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設計

許瑋琳

網頁製作

楊若榆

製作單位

聯合報新媒體中心、
視覺設計中心、
數據中心

監製

聯合報新聞部
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

2019.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