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海有你

總統蔡英文曾說:「海洋就寫在台灣人的 DNA 裡。」
可是,多數台灣人對廣袤的藍色國土感到陌生。
我們的海洋資源日益枯竭、垃圾即將變得比魚還多。


幾年前有群傻子勇敢出航,繞行台灣一周帶回珍貴的海洋探勘資料。
他們想告訴陸地上的人,我們在這片美麗的海,留下多麼醜陋的傷疤。


現在,他們想邀請更多人同行,一起成為划向藍色海洋的槳。
他們深信,大海的傷痕能被抹平;台灣也總有一天能成為,真正的海洋國家。


如果,海有你。

啟航

2018 年夏初,長期致力於海洋保育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花了將近一個月進行「繞島」行動,帶回台灣首份結合「海洋廢棄物及塑膠微粒」、「水下聲音及噪音」及「海水溶氧量」的監測資料。這份史上首份台灣海域初探紀錄,竟出自資源不多的民間非營利組織,而非政府機構或學術單位之手。這不啻為一項警示 — 台灣自命為海洋國家,但政府對海洋做得太少,我們也對大海太過無知。


2019 年春初,黑潮開始針對台灣受創最嚴重的東北及西南海域,進行史上首次跨季度海洋調查。同時,他們也邀請長期關注生態、環境的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一起進行長期的追蹤報導。


一年多來,我們獨家跟著黑潮海人們的腳步,探索了這片近在眼前,對多數人而言卻無比陌生的大海。經歷四百多個日子與十多次航程後,這份橫跨四個季節的初探調查結果總算出爐。此刻,我們最迫切想告訴各位的,是我們的大海如何被塑膠垃圾攻占的悲劇。


大海,在求救。


島航-藍色國土探勘

美國海洋學者 Jenna Jambeck 統計,每年大約有 800 萬公噸的塑膠垃圾被排入海洋,為海龜、鯨豚、鳥類等將近 700 種生物帶來生存危機。隨著海洋污染物越來越多,由塑膠製品裂解後所成為的塑膠微粒,已經進入食物鏈,成為我們餐桌上的佳餚。


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指的是塑膠製品在受到海水浸泡、衝擊,或者陽光曝曬後,逐漸分解成尺寸不超過 5 公釐的小碎片。這些碎片不僅容易吸附環境中的重金屬、戴奧辛,也更容易被生物誤食。


台灣荒野保護協會曾與國際學者合作,分析台灣民眾 12 年來 541 次淨灘活動的成果,發現台灣海灘上的垃圾,有 90.8% 為完全塑膠或部分塑膠材質,最常見的前 5 項垃圾分別為塑膠提袋、塑膠瓶蓋、免洗餐具、漁業用具與吸管。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則在 2018 年時,將探索的足跡擴大到海上。他們繞行台灣、澎湖、蘭嶼海域進行海洋塑膠微粒檢測,最後發現全數 51 個檢測點中,都有塑膠微粒的存在。他們曾遺憾宣布:「台灣 的海域已經沒有『沒有塑膠微粒的地方』了!」


五大塑膠微粒

黑潮將採集來的塑膠垃圾分為以下五類

黑潮採集塑膠垃圾的方式,是採用美國NGO組織 5 Gyres 所設計的魟魚形網具(俗稱 Manta 網),讓船隻以兩節的船速在海面拖行網具15分鐘,收集海水中懸浮的雜質後,再分析每個樣本的成分。雖然這樣的採樣方式,只能採到海洋表層的垃圾,但已足以作為海洋污染的指標分析。海洋專家認為,漂浮在海洋環流表面的塑膠垃圾,只占每年進入海洋的塑膠垃圾總量的 3%。事實上,即便在最深的海溝都能發現塑膠垃圾的蹤跡。


世界經濟論壇警告,如果我們對於塑膠垃圾的控管沒有改變,到 2050 年時,海洋中的塑膠垃圾總量將比魚還多。

海表塑膠微粒前五髒

調查報告

海上的人

船長

任務

行前確認天氣、海況適合航行、船隻運作正常。航行時確認浪況、水深,海上垃圾帶探勘,還要隨機應變判斷航道需不需要變更。返港後進行船隻保養、機具維護。

角色描述

身為一船之長,船長的工作可不只是負責掌舵開船這麼簡單而已唷!以前的人常說,離開陸地後就是要和「大海搏鬥」,所以船長一定要是最熟悉大海的人,才能確保全船的人在乘浪而去後,都能平安回港喔!

黑潮在 2018 年初次島航時,伴隨大家駛過最多航程的,就是「小多」(多羅滿號)的船長江文龍大哥。有二十多年捕魚經驗的他,不但熟悉海況,也很了解台灣漁業生態。

江文龍感嘆:「以前討海人沒有環保意識,大家東西都亂丟,最後都留在海裡面⋯⋯這幾年魚都要被抓光了,所以改用底刺網,什麼都抓,結果反而把垃圾都撈起來了。」

對台灣海洋環境稍有認知的人多半曉得,許多漁船開出港口第一件事,就是把一包包的垃圾丟到海裡,彷彿大海能消化一切人類的遺棄物。江文龍說,以前的人沒環保觀念,所以出海丟垃圾變成一種習慣,需要很漫長的時間才能矯正,而其他漁民也知道他和環保團體相熟,所以把他視為「糾察隊」。

然而,隨著觀念改變,江文龍船長的努力已稍微能看到成果。例如,台灣漁港裡的垃圾桶不再是空的,漁民們也漸漸會提醒外籍漁工,不要再把垃圾丟進海裡。

海洋污染最首當其衝的受害者,就是魚兒、海龜、鯨豚,還有海鳥。再接著,就是以海維生的漁民。江文龍說,近幾年,不但許多漁民出海只能撈到垃圾回港,補回的魚兒剖開後,肚子裡也都是塑膠微粒、碎片。

江文龍認為,大家不只要共同努力減緩海洋污染,政府更應該立法禁止過度濫捕的底刺網、流刺網。否則,台灣的周邊海域在被垃圾填滿前,魚兒就會消失。

雖然江文龍船長沒有參與從 2019 年開始的「島航普拉斯」,但黑潮在台灣東北、西南海域的調查行程中,卻邀請了更多來自不同背景的船長一起參與。

有二十幾年船長資歷,同時也是潛水教練的活塞船長,如今不僅開船協助黑潮進行海上調查,他本人也長期紀錄東北角在不同季節時會出現的海漂垃圾。對於這片海,他有自信比任何人都了解。他認為,雖然現在還有很多漁民會隨意在海上丟棄垃圾,但這是政府長期對海洋「戒嚴」,同時又總是在海邊興建垃圾場的後果;久而久之,住在海邊的漁民反而認為,只要把垃圾丟進海底,看不見,就不會有問題了。

誰料得到,那些多年來累積的垃圾,如今竟會反撲?那曾經以為取之不竭的魚群,如今竟也枯竭。「該嘆的氣,我早都嘆光了。」活塞教練說,如今他都會在臉書上為大家進行環境教育,同時分析、比對垃圾的來源與聚集地點,目的就是希望所有人都能更加愛護海洋,政府也能為這片廣袤的藍色國土,以及越來越稀缺的漁業資源,盡更多心力。

紀錄員

任務

見證、記錄歷史。Historia de Testigo!

角色描述

島航的任務分配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紀錄員的角色了。且不談現在海上大部分是垃圾這回事,萬一真的在海上找到了寶藏或是歷史本文,卻沒人紀錄、見證歷史時刻,那怎麼行呢?!在古代,這樣的工作可能由詩人、歷史學者、畫家擔綱,如今則多半由攝影師挑起大樑。然而,這幾年的島航任務分工可說是非常懷舊,各類型的紀錄員都有喔!

打從 2018 年島航起,多羅滿號上的紀錄員角色就非常多元。船上不僅有享譽國際的作家吳明益,而且時任黑潮執行長的張卉君也是名備受肯定的作家。兩人後來與海洋作家陳冠榮,一起完成《黑潮島航:一群海人的藍色曠野巡禮》,為這趟調查旅程留下鉅細彌遺的紀錄。

文字之外,攝影師的型態更是多樣;從平面到動態攝影,從新聞到紀錄片工作者,從空拍到水下攝影,調查船上高手雲集,為航程留下了全方位的影像資料。本專題中有大量的影像,便是取自當時眾多影像工作者的心血。更浪漫的是,當時船上甚至有兩名舞者同行,上陸後,便將航行的過程編成舞蹈喔!

不過最教人意外的是,船上竟然還有知名畫家王傑隨行!你能想像在顛簸搖晃的船上,還能鎮定寫生、畫水彩的樣子嗎?一般人上了船,光是連想要雙腳站穩,並且克制住想吐的念頭,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可是他竟然能輕鬆寫意地,在船上找個舒服的角落,用他那彷彿像「人間掃描器」一樣的雙眼,專注地在搖晃的紙筆上作畫,讓船上的人都大呼不可思議。看過王傑在船上作畫的過程後,更讓人明白難怪電影《鐵達尼號》中,畫家才是能活到最後的人。

身為畫家,王傑對旅程的感受也格外感性。他曾說,航程中最讓他難忘的一刻,就是調查船抵達蘭嶼開元港,大家興奮跳進海中那瞬間。

他說:「那次跳港的時候,整個人『碰~』跳到海裡面⋯⋯那次我覺得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人的身體裡面是一個海洋,可以跟外面的海洋共振。」

一起來看看王傑在船上作畫的英姿,以及他筆下的航程吧!

目測員

任務

在航程中即時目測並紀錄浪況、海漂垃圾種類與分布狀況。


角色描述

在陸地上看見環境汙染或大量垃圾時,我們隨時可以打檢舉專線回報給相關政府機構,要求公務機關隨時介入處理。但是,如果場景換成是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上,我們除了祈求媽祖懲罰那些亂丟「歹物仔」的人之外,還有什麼事能做?

曾任美國環保署支局局長的茱蒂絲・恩克(Judith Enck)就說:「環保署不可能同時出現在所有地方⋯⋯人民就是社會的眼睛和耳朵,因為我們投身環境正義,公民科學對我們非常重要。」所謂的公民科學,指得就是像你我一樣的PO通老百姓與科學家合作,一起進行需要大量收集數據的科學研究計畫。在美國,有公民團體藉由大量回報觀測資料,與科學家共同完成候鳥遷徙研究,也有人持續針對水污染進行採證,導致台塑公司遭美國聯邦法院一審判決違反《淨水法》,未來可能被重罰 1.62 億美金。換句話說,公民科學可以有深遠並重大的影響力。


拜資訊科技進步所賜,在台灣,公民科學也變得越來越普及。例如,讓大眾可以快速回報野生動物死亡資訊的「路殺社」,或是 2019 年甫獲 g0v獎助金的「大河小溪公民齊督工」,都是公民科學的絕佳案例。在海上,黑潮的調查船也與公民科學家合作,期待以大眾的力量共同建立海漂垃圾目擊資料庫。


目前主持這份海漂垃圾目擊計畫的,是在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擔任研究助理的邱靖淳。她在2017 年撰寫碩士論文時,就參考歐盟與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研究方式,做出一份適合台灣公民科學家參與的調查表。她與海巡人員、漁船船長合作,在一年內蒐集近千份資料,建立出台灣周遭海域的垃圾分佈與推估地圖。


由於公民科學的精神,是鼓勵一般人也共同參與,所以邱靖淳不只參與黑潮的調查行程,也將她的調查方法推廣給更多人應用。她強調,自力進行海洋調查需要耗費很高成本,但「目測」並推估海漂垃圾數量,並不需要精密儀器,調查員也未必需要通過培訓,只要能確實遵守調查表規範就可,「一般人都可以做」。


為了吸引更多人關注海洋,邱靖淳在臉書上成立了「海漂/海底廢棄物目擊平台」,除了定期公開調查成果外,也持續修正調查方式,讓所有資訊都可在線上公開取得。日後大家如果也看海洋垃圾不順眼,不用非得搭上黑潮的調查船,只要你人在海上,都可以掃描下方的兩個二維碼,回報海漂垃圾目擊狀況,靖淳就會幫大家把資料整理好啦!


水下聲景錄音師

任務

聽~~~~海哭的聲音,嘆息著誰又被傷了心,卻還不清醒。(知道這首歌的朋友們請為自己掬一把時代的眼淚)

角色描述

在多數人的想像中,水底似乎總是安靜的;事實上,這可能只是多數電影或紀錄片造成的錯誤印象。電影裡的海底,如果沒有正在播放交響樂、小美人魚在唱歌,或是摩根費里曼正念著旁白的話,通常都是極致安靜、悄然無聲的。


然而現實世界中,淺層海水有非常多聲音。首先,水下生物是會發出聲音的;沒想到吧,魚也會叫。在台灣沿近海水底能見度越來越低的此刻,藉由蒐集環境聲音資料,除了可以利用聲紋比對出生物棲息資訊外,同時在國防上也具備戰略意義。


此外,眾所皆知的是,台灣海峽是全世界最優秀的風場。據國際工程顧問公司 4C Offshore 在 2014 年所發表的全球《23 年平均風速觀測》報告中,全世界最適合發展風力發電的 20 個風場中,就有 16 個位於台灣海峽。按照政府的能源轉型方向,未來離岸風力發電很可能擔任越來越吃重的角色。換言之,政府在海上施作工程的頻率和範圍,不僅會越來越高、越廣,且大型風力發電機也會造成低頻噪音,很可能影響瀕臨絕種的中華白海豚覓食和生活。簡單講,人類很吵,而且可能吵到讓某些海洋生物活 不下去。


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把握時間,在台灣海域還沒有變得「更吵」之前,先建立起聲景的背景值,未來才能更準確去評估人類活動可能對水下生物(尤其是鯨豚)造成的影響。


說了這麼多,很多事情還是只能「耳聽為憑」。來聽聽幾個黑潮在航程中所蒐集到的水下聲景,想像在水底的感受吧!


Manta 網操作組

任務

在出航時於正確點位操作 Manta 網下水收集海漂廢棄物,並在廢棄物打撈上船後,進行初步沖洗與篩選,將廢棄物保存於 70% 酒精溶液中。


角色描述

利用 Manta 網(兩船中間拖掛的魟魚形網具)蒐集海洋廢棄物及塑膠微粒,可說是島航任務中最核心,也最受矚目的工作。一般來說,調查船上隨時會有 2~3 人負責操作 Manta 網,工作內容包括下水、回收、GPS軌跡記錄、清洗、篩選、樣品裝瓶等。

2018 年 6 月,黑潮調查船繞行台灣本島、小琉球、澎湖、蘭嶼,Manta 網在 51 個測點中,蒐集了大量的人為廢棄物,也建立起台灣第一筆全面性的海廢資料。回到陸地後,黑潮島航調查船遺憾宣布:台灣周遭海域,已經找不到「沒有」塑膠微粒的地點了。

隔年六月,黑潮「島航普拉斯」正式啟航,初步瞄準塑膠微粒分布最密集的台灣東北、西南海域進行長期、季節性的海廢收集行動,也希望在建立長期資料庫後,能進一步判讀出汙染源,甚至是特定水域在特定時間的垃圾分布狀態,再提供給政府作為海廢治理參考。

海洋垃圾分析

任務

將 Manta 網採集回來的海洋廢棄物,帶到實驗室中進行化驗、分離與採檢分類,是一項高度考驗耐心、集中力與眼力的工作。


角色描述

傲嬌的朋友們有福啦!如果你超級容易暈船、討厭吹海風、不喜歡曬太陽,或者吃過惡魔果實,可是又任性地希望自己也能成為被大海喜歡的人,那麼你可以先從親近海洋垃圾做起!


黑潮調查船從海上撈回來的廢棄物樣本中,可能還存在許多有機生物,這在後續的分析比對中,都是不需要的。負責這項工作的人,就得將一罐罐的海廢樣本帶到實驗室中,進行分離、解析、挑揀,最後將每個地點、每一個種類的塑膠垃圾分別統計。這是件超級重要,卻又幾乎不會被看見的苦差事,紀錄片和報導裡也因為這部分實在太無聊所以不想拍。換句話說,如果你生性低調,可是卻又很享受那種默默(流淚或耕耘)撐起一整個歷史大業的工作,那麼這個影武者身份最適合你了!


勇敢的海上戰士呀!拿起你的燒杯、鑷子和培養皿,和大海的垃圾們決一勝負吧!


明日的海

澎湖老船長陳盡川想對台灣人說的話。

海洋,真的在我們的 DNA 裡嗎?


對某些人而言,海就如空氣般理所當然。風起的時候,體內的波濤能帶他們翔過天海交際的浪,看著世界在他們眼底凝成一滴晶瑩的露,或是碧藍的星。他們會說海的語言,知道小島上搖槳的人叫她 WAWA,另一群跳舞的人喚她 PARIYAR。他們永遠記得母港的方向,明白那個翠綠的島嶼不是另一條船,而是固定在地球上的土地。


可這終究只是少數,甚至是過度浪漫的想像。對還有很多很多的人來說,海很遠。


我們最接近海的時刻,是打開手機或電腦時的解鎖畫面、偶然轉到的旅遊探險頻道;或者,是週末歡聚時的海產攤。我們像在躲她一樣遠。


我們忘記自己如何被她懷抱,串起了島鏈向世界標記出自己的定位。

我們忘記自己如何受她孕育,承繼了黑色的洋流轉化為豐美的乳水。

我們忘記,她真的就在我們 DNA 裡,像躲不開的命運。


因此,我們想呼籲更多人記得陳盡川船長殷切的叮嚀,在海來得及的時候,聽見她苦痛的呻吟。我們更想邀請大家,一起成為支持黑潮的力量;成為槳,結伴划向海洋。


我們願意,也只能相信這片餵養島嶼的潮汐,仍有機會恢復豐沛的生命力。如果,海有你。

製作人:鐘聖雄
書法:李根政
插畫:王傑
文字:鐘聖雄
攝影:簡文欽、金磊、陳玟樺(左拉)、林東良、林泓旭、黃世潔、倪惠晨、李欣澄、陳又維、許正宏、鐘聖雄
剪接:鐘聖雄
視覺設計:呂慧君
網站製作:胡凈悟
製作單位:聯合報系願景工程、聯合報數據中心、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監製:蕭衡倩、何振忠
特別感謝:大寶船長、葉振宇、張明治、黃子騫、石精孝、柳佑儒、高仕奇,及航程中所有海人們的協助。
〈島航普拉斯〉配樂:〈北海老英雄〉;收錄於拍謝少年 2018 年專輯《兄弟沒夢不應該》;StreetVoiceTV (代表海口味有限公司)。
〈島航普拉斯〉蔡英文發言:摘錄自 2018 年 4 月 28 日,總統蔡英文於海洋委員會揭牌典禮發言;總統府公開影音。
陳盡川船長發言影片:摘錄自紀錄片《如果海有明天》,簡毓群導演,201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