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過去屬綠能後段班,直到2015年,環保組織代表百位公民「告政府」,認為政府未積極解決氣候變遷,法院判決荷蘭政府應修正減碳目標,荷蘭才開始踏上綠能覺醒之路。荷蘭政府在2019年發布多項減碳目標,包含2050年碳排放量應減少95%、2021年起正式課徵碳稅、所有燃煤電廠必須在2029年底關閉或改為生質電廠。
荷蘭國鐵(Nederlandse Spoorwegen, NS)每年使用超過1.2億千瓦度的電力,占荷蘭每年用電總量的1%,相當於阿姆斯特丹市的總用電量。包括火車在內的交通工具,是荷蘭最先達到「零碳排放」的項目,荷蘭國鐵更比原訂目標提前一年、在2017年就達到全面使用風力發電。
荷蘭國鐵發言人吉爾特柯倫(Geert Koolen)指出,最大困難是要確保綠能供應量穩定持續,因此在能源供應上採多方採購,與荷蘭最大永續能源業者Eneco合作,確保能源來自新的永續能源供應地區。目前,一半的風能來自荷蘭,另一半來自瑞典(33%),芬蘭(15%)和比利時(2%)。吉爾特柯倫說,荷蘭鐵路每天運送超過百萬名乘客,但不排放任何二氧化碳。他說,如果每個汽車用戶每年乘坐一次火車,每年就可以減少14萬噸二氧化碳排放,希望幫助政府實現氣候協定目標。
荷蘭國鐵在2017年已全數轉為風力發電。記者葉信菉/攝影
除了使用可再生能源外,荷蘭國鐵在車站內也設有多項永續概念設計。例如荷蘭火車站多處月台屋頂上覆蓋太陽能板,供應月台看板所需電力,阿姆斯特丹站內設有風力渦輪機,靠火車頻繁進站的氣流帶動發電。
荷蘭國鐵也逐漸汰舊換新,最能廢物利用的部分是「賣火車」:將不能再使用的舊火車車廂逐步拆解,除了讓回收業者買走外,內部裝設用來做新產品,包括椅子、火車車窗、室內裝潢、衣帽鉤、行李架甚至廣播揚聲器都可以拿來「翻新」,在車站內可見用火車地板及垃圾桶製成的乒乓球桌,還有垃圾桶拿來種植物、用舊火車座套製成袋子,回收再製了約1170萬公斤的廢物。
吉爾特柯倫也邀請觀光客到車站「盪鞦韆」,在烏特勒支中央火車站引入特殊的鞦韆,旅客可以盪鞦韆產生能量為手機充電,每天都吸引大人小孩到車站玩鞦韆兼充電,還是熱門打卡景點。
烏特勒支中央火車站引入特殊的鞦韆,旅客可以利用盪鞦韆為手機充電。記者葉信菉/攝影
大眾交通工具逐步採用綠能,但要去火車站的路上總不能充滿汽車。
在荷蘭國鐵總部所在的烏特勒支市,市政府與荷蘭國鐵共同合作改造烏特勒支中央車站,2019年8月19日正式啟動地下三層樓的腳踏車停車場,每天可停1.25萬輛腳踏車,是全世界最大腳踏車停車場。
這座停車場代表烏特勒支市政府「健康城市生活」的政策,荷蘭政府多年來推動腳踏車道計畫,烏特勒支副市長維客多艾弗特(Victor Everhardt)說,荷蘭人人都有腳踏車,騎腳踏車通勤是民眾日常。
烏特勒支市擁有荷蘭最大的腳踏車停車場。記者葉信菉/攝影
城市發展同時要兼顧環保和民眾生活空間、還要滿足交通需求並不容易。隨著烏特勒支市的快速發展,市府與國鐵都遇到共同問題「怎樣讓大家放棄自家汽車、使用公共運輸系統」?
維客多艾弗特坦言,不希望因為都市成長讓汽車大量進入市區,影響空氣、生活品質,還造成塞車,既然大家都騎腳踏車,就讓腳踏車成為人們從家裡到火車站的「最後一哩路」工具,所以從中央到地方,都積極改善腳踏車通路與大眾運輸基礎建設,不會讓民眾苦於找腳踏車停車位。
從風電火車到鞦韆充電架再到全球最大腳踏車停車場,荷蘭要用最接地氣的方式,實現他們的「綠色交通」藍圖。
採訪團隊:彭慧明、董俞佳、蔡佩芳、謝汶均
統籌製作:謝汶均
影像:游昌樺、鄭超文、葉信菉、余承翰、報系資料照
設計:張心慈
網頁製作:楊若榆
數位行銷:
製作單位:聯合報新媒體中心、視覺設計中心
監製:聯合報新聞部、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
2019.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