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友善畜牧 消費者覺醒是關鍵

提升經濟動物福利是國際趨勢,台灣蛋雞畜牧業要如何轉型友善飼養。業者面臨哪些困難與挑戰?扮演關鍵角色的消費者又該怎麼做?

蛋農轉型好難? 消費市場是靠山

近年來,動物福利雞蛋成長近10%,市占率仍不高。現行難題是,友善飼養成本較高,蛋農即使投入轉型,如果缺乏自行銷售的本事,再優質的蛋也得賤賣給蛋商。逼得蛋農含淚把優質雞蛋丟棄,是蛋農、消費者雙輸。


說到底,消費者願不願意以消費支持動物福利、投動物一票,正是產業轉型的關鍵。


為改善蛋雞的生產環境,歐盟1999年頒布禁令,要求歐盟會員國需在2012年起廢除格子籠,改以動物福利的方式飼養,該措施陸續吸引澳洲、紐西蘭、加拿大等國跟進。


不願賤價出售 蛋農含淚倒掉雞蛋

農委會在2015年正式發布《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明文定義友善飼養雞蛋分成豐富籠、平飼和放牧三種體系。但指南沒強迫性,許多大規模蛋農考量友善飼養會提高成本,也怕習慣便宜雞蛋的台灣消費者無法接受,始終不敢踏出第一步。


茂林畜牧場負責人林智傑表示,他計算過包含畜舍建造、小雞飼養、包裝運輸等成本,一顆動物福利蛋至少要8元起跳,但收購雞蛋的蛋商並沒有因飼養方式不同而提高價格,蛋農通常得賤價出售。


有一次因市場雞蛋量過多,蛋商喊出一箱500元的低價(平均一顆蛋2.5元),逼得林智傑寧願將蛋倒掉,也不願交貨。有此經驗,他擴大自己賣蛋比例,在台北菜市場鋪點、假日頻頻跑農民市集販售,並說服摩斯等食品業者採購,銷售壓力才比較穩定。


「台灣蛋價太便宜。」中興大學動科系名譽教授李淵百表示,民國47年一斤雞蛋賣14元,當時台灣人平均月薪300至500元;60年後,薪水成長100倍,蛋價卻只翻倍,一斤在25至30元間,「消費市場過度追求便宜,農民只好壓榨動物來降低成本。」結果卻是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雞蛋裡面檢出芬普尼等動物用藥。


家樂福推非籠飼蛋 用通路力量支持農民


去年5月,法商家樂福率大型通路之先,響應動物福利趨勢,宣布在全國各門市設置「非籠飼友善雞蛋專區(僅販賣平飼和放牧雞蛋)」,用通路力量支持農民。


家樂福企業社會責任總監蘇小真表示,消費者其實願意投資更好的食品,只是很多人被訊息混淆了,有些消費者以為蛋黃黃一點就是好蛋,有人認為放在冷藏櫃的才是好蛋,也有人信仰某品牌,消費者陷在購買迷思中,此時通路就須扮演提供資訊、教育的角色,像直接水煮或乾煎非籠飼雞蛋讓消費者品嘗原味,通常一試成主顧。


蘇小真表示,從家樂福經驗來看,消費的力量是可引導生產端轉型的,「我們呼籲高級餐廳、飯店等有能力負擔較好食材的業者,應一同加入行列,重新檢討進貨來源,採購動物福利雞蛋,為社會責任盡份心力。」


動保團體推驗證標章 提升消費信心


推廣動物福利雞蛋,民眾時常面臨不知該如何採購的窘境,放眼動物福利發源地英國,不僅有動保團體推出驗證標章,英國零售業者也會建立自有標章來吸引消費者。跟著這步伐,2018年家樂福和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簡稱動社)攜手建立「友善雞蛋聯盟」標章,由畜產專家參與產地稽核,希望提升大眾對動福蛋的信心。


友善雞蛋聯盟目前旗下共有2名稽核員,及3名諮詢的畜產專家。動社副執行長陳玉敏表示,一開始會成立標章是發現近年有意轉型的蛋農越來越多,但學術端研究沒跟上來,台灣與歐洲的氣候條件不同,蛋農轉型碰到飼養問題,像棲架怎麼擺、雞冠發霉怎麼辦,常不知該找誰求救。


動社因此派稽核員赴英國的動保團體學習稽核制度,同時把畜產專家找進來,一同參與稽核,同步蒐集田間資料,建立屬於台灣在地化的友善飼養轉型研究。


除了「友善雞蛋聯盟」標章外,目前市面上還有由台灣農業標準學會所建立的「友善畜產」及「人道監控」兩種標章,前者著重在硬體設備審查,後者更進一步要求農民在產品追溯、疾病追蹤等紀錄是否確實。


農委會:尊重市場機制自由發展


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王忠恕表示,雞蛋是民生必需品,全部轉型為動物福利雞蛋,需考量台灣消費者是否都能接受較高單價的蛋品,基於此,尊重市場機制自由發展,是比較務實的做法。

沒土地、缺資金 誰來當豬隻動物福利轉型的火車頭?


全台有7000多間養豬場,據保守估計,轉型為動物福利飼養的可能不超過5間。為什麼這麼少?原因有二:一和台灣養豬場規模小,難以投入資金有關;二是販售方式,不論肉質好壞,只看豬的外觀訂價,也就缺乏轉型誘因。


畜舍改建成本高 豬農轉型困難


文化大學動科系主任羅玲玲指出,「轉型最困難的莫過於畜舍建築,」台灣許多豬場興建於1980至2000年間,當時國際上懷孕母豬大多採用狹欄,因此台灣也跟著興建此模式,現在豬農若要轉型勢必得改建,成本高昂,更動並不容易。


目前正在改建畜舍的三久畜牧場負責人洪崇拚說,轉型除了要有信念和堅持外,更需要有財力做後盾。他不諱言,其本業三久建材工業是業界佼佼者,台北捷運和桃園機場捷運高達8成的防水閘門都出自三久,沒有建材公司的穩定獲利,很難支撐牧場轉型。


洪崇拚表示,畜舍改建會有空窗期,這段時間等同沒收入,為避免這狀況,他陸續買下鄰近土地,將畜牧場從原本6公頃擴充到10公頃,拆舊建新的方式才走上轉型之路,但台灣養豬場平均一戶僅5分地,面積太小,很難轉型。


台糖改建6座養豬場 盼起示範作用

反倒是畜牧大廠(如卜蜂、大成)較有機會帶動產業轉型,他認為,隨著氣候變遷影響,養豬挑戰越來越大,動物福利已是國際趨勢,不僅對豬好,在人員管理、環境保護上都會更健康,大企業應多多思考如何改善飼養方式,對豬更友善,為牠的生活負責。


台糖則規劃2年內改建旗下6座養豬場,轉型為友善飼養。台糖畜殖事業部副執行長溫元文說,台糖是國營企業,除了賺錢也要兼顧社會責任,對台糖來說土地取得並不困難,重點是要不要做以及改變管理模式的問題,在政府有意引導豬隻朝友善飼養管理前進下,希望未來轉型能為產業帶起示範效果。


改善活體拍賣制度 提供豬農友善飼養誘因


長期關注動物福利的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則認為,不僅源頭飼養須轉型,台灣現行豬隻採「活體拍賣」制度,豬從畜牧場經過運輸到拍賣,因運豬車只有欄杆區隔,沒有其他遮蔽,常使豬得面臨緊迫、中暑、嘔吐、骨折等問題,影響豬肉的品質和安全。


據研究會統計,每年約有6600頭至21000頭豬會在運輸間、拍賣前死亡。再加上現行活體拍賣制度是以「體態」決定價格,而非「肉質」,對有心提升飼養方式、減少用藥的豬農來說沒有誘因,研究會認為,政府應啟動改革,廢除活體拍賣,採用歐美國家推行的屠體評級交易制度,才能真正帶來改變。


借鏡丹麥 豬農團結面對轉型


羅玲玲指出,動物福利養豬大國丹麥的轉型之路值得台灣借鏡思考,丹麥從早期8000場養豬場降至4000場,規模降低,競爭力反而提升,關鍵就在豬農、屠宰場、加工業者、育種公司攜手合作,各司其職。


羅玲玲強調,丹麥的豬農既團結、企圖心也強大,面對歐盟提出的動物福利規範,共同撥出經費給丹麥農業與食品委員會(DAFC),要求進行豬隻研究,一起面對轉型的問題,當政府訂定的制度過嚴或不合市場要求時,丹麥養豬協會會出來做緩衝,直到找出更適切的方法才會輔導產業進行。


羅玲玲表示,農委會早期曾以動物福利為題,邀集專家學者組成研究團隊,這團隊已停擺多年,農民在轉型過程會碰上許多問題,例如歐洲鼓勵豬農在畜舍放麥稈等墊料,滿足豬隻的探索行為,但這些材料在台灣難取得,如何找出在地化方針,需要更多研究來協助。


從教育札根 派青農到丹麥見習


農委會畜牧處家畜生產科科長江文全表示,豬隻朝友善飼養方式轉型的確是未來方向,目前農委會正密切和丹麥進行合作,每年派青農到丹麥見習,今年教育部也和丹麥學校簽訂備忘錄,從教育系統扎根,鼓勵科班學生在學習階段就能認識動物福利的管理模式。


江文全強調,動物福利能為農民創造更多價值,但產業轉型需要時間,現階段並沒有任何期程規劃,或仿照歐盟模式訂狹欄落日條款;在研究上,相較動物福利,養豬產業面臨的空汙、水汙等環境問題,還有生產效率低落,在台灣有限的資源裡,反而更需要優先投入研究來改善。

牛隻友善生產指南明年出爐 產業呼籲接地氣


因應國際趨勢和社會關注,農委會預計明年推出《牛隻友善生產系統定義與指南》,目前正在草案規畫期。中華民國酪農協會指出,乳牛飼養和動物福利息息相關,只不過台灣土地取得不易,未來制定標準需考量現況,不可全面移植歐洲規範。


台灣約有500座乳牛場,年產乳量高達41萬噸,產值超過一百億元。不過據農委會畜試所2013年研究顯示,台灣乳牛淘汰原因有41%為泌乳問題、19%為蹄病問題,11.6%是繁殖障礙,是縮短乳牛產乳年限的重要因素。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年初調查發現,台灣高溫多濕,乳牛全年有可能6至8個月處於熱緊迫狀態,引發諸多疾病,再加上酪農產業人口老化、嚴重缺工、獸醫人力缺乏等狀況,酪農業的飼養管理和畜舍環境需要改善,呼籲政府制定規範,成立輔導團協助產業提升。


相較蛋雞和豬隻,牛隻的動物福利指南遲未制定,在動保團體倡議下,農委會首度表態將啟動規劃。


專家》建立本土化規範 75%可達標為基礎


面對政府的決定,中華民國酪農協會表示樂觀其成,祕書長吳進隆說,因為乳牛的生產和動物福利息息相關,牛隻對酪農來說是重要的財產,酪農並不反對,只不過制定的標準需考量台灣環境的客觀條件,不能一昧複製歐洲規範,才能讓酪農有所依循,而非淪為空談。


吳進隆舉例,台灣乳牛每隻活動空間平均約在5至7平方公尺,相較歐洲還設有放牧區,台灣土地難取得,草案標準應試著從現況探討,以現行酪農業75%能夠達標為基礎,剩下25%的乳牛場,協會未來願意介入輔導,若無法改善甚至會鼓勵離牧,如此漸進式推動,產業會更有前進的動力。


負責制定指南的台大動科系教授徐濟泰也認同這作法,他說,指南未來若要成為有效引導產業改善的標準,需考量現行狀況,例如75%酪農戶可達到的指標來規範。

酪農》需有監控指標 符合第一線狀況


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則認為,要制定有意義的指南,有沒有監控指標是關鍵,舉例來說,牛一天喝多少水、移動多少步伐、臥躺時間多長等都影響著牛的健康程度,透過數據監控來分析行為,再加上畜舍設計、環境空調、乳牛營養學等專家合作,指南的規範會更符合第一線狀況。


曾獲神農獎、經營自有品牌已有20多年的酪農顏志輝表示,近年隨食安事件影響,台灣正走向日本乳業的趨勢,各式小農品牌林立,彼此間較有良性競爭,以前酪農只專注生產,交牛奶給乳品廠,酪農和鮮奶商品是無法連結的。


顏志輝說,現在出來發展品牌的酪農從原料、加工、運輸,直到鮮乳上架都需了解,是用生命在維護鮮奶的品質,未來若有動物福利規範加入,市場會更競爭,對消費者、酪農業都是好事。


顏志輝表示,只不過單單只有酪農提升品質並不夠,末端通路也須顧及社會責任,把優質的鮮奶進行分級,透過櫃位分類凸顯出來,如此消費者才有辦法分辨,降低市場劣幣逐良幣的情況。


動保團體》乳品廠生乳收購標準 應評估動物福利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認為,在龐大的乳業產銷環節裡,乳品廠是推動產業前進的指標,但目前乳品廠的生乳收購標準僅以「體細胞」評估,太過單一了,未來應思考將動物福利相關指標納入,例如乳房炎、跛足發生率,建立分級制度,而非只停留在遵守政府標準就好,才有可能創造產業善的循環。



身為消費者 我該如何支持友善飼養


目前市面上動物福利雞蛋、友善豬肉產品仍是少數,消費者若想支持友善飼養,可以怎麼做呢?

友善雞蛋哪裡買?


根據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於2019年7月12日更新的「友善雞蛋聯盟成員名單」,目前全場放牧的養雞場有15家、有機生產1家及全場室內平飼14家。


消費者可直接跟牧場訂購;部分牧場設有直營門市,或在各大農會超市、有機商店等通路販售。


友善雞蛋這裡買


目前全國家樂福賣場門市皆設有「非籠飼友善雞蛋專區」,消費者可在此專區買到「友善雞蛋聯盟」成員生產的好蛋。而記者實地走訪各大賣場、超市,除了家樂福以外,Costco、全家、7-11也都可以買到友善雞蛋,但消費者在挑選時要仔細注意標示。

有哪些標章?如何辨別?

消費者購買雞蛋時,可認明包裝上印有「友善雞蛋聯盟」標章,以確認你買的雞蛋,來自全場轉型友善飼養的蛋農。

我們還可以怎麼做

  1. 關心雞蛋、豬肉、牛奶等畜產品從生產到餐桌,整個食物鏈的現況
  2. 支持轉型動物福利飼養的畜產品
  3. 主動向通路、超商、餐廳表達選用動物福利畜產品的需求

唯有消費意識開始覺醒,並且在行動上有所改變,支持「友善經濟動物」的產品,才能讓動物福利與人類需求永續共存。

看更多系列報導

格子籠雞的悲鳴:A4空間活一生 牠們淪為產蛋機器

囚禁牢籠的母豬:鐵欄圈出的世界 牠們連翻身都無法

消瘦見骨的乳牛:天氣好熱吃不下 牠們還被壓榨產乳

願景工程「美味的代價」系列專題


採訪:郭琇真
統籌製作:蔡佩蓉
影像:李欣澄、鐘聖雄、郭琇真、取自友善雞蛋聯盟、台灣農業標準學會網站、家樂福提供
設計:許瑋琳
網頁製作:胡凈悟、楊若榆
數位行銷:劉時均
製作單位:聯合報新媒體中心、視覺設計中心
監製:聯合報新聞部、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
2019.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