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6旬男排實名制快篩昏倒不治 嚇壞現場民眾
北市防疫急門診爽約率過高 柯文哲氣炸開罵:下次記身分證字號
最新文章
最多瀏覽
轟動全美、暢銷數百萬冊還翻拍成電影,《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到底在紅什麼?
作者丹.米爾曼(Dan Millman)是一個非常會說故事的人,在這本半自傳體小說中,活靈活現地創造出三個讓人一看就難忘的角色,一是代表作者本人,也同時代表無數對世界迷惘的年輕心靈,渴望了解存在的終極意義;二是那位荒誕有趣、卻時時句句真言、靈光湧現的深夜加油站的老工人,也就是作者暱稱的蘇格拉底,他並視之為上師;第三位人物是古怪精靈的女友喬依,代表著作者失落了一半的靈魂伴侶。
靈性力量回歸!《創傷與靈魂》創傷後,防禦性目的如何大舉動員
本書取名為《創傷與靈魂》(Trauma and the Soul),書名捕捉到我希望書中探索的兩個世界(及彼此關係)。我與一些童年早期受創個案進行的心理治療中,包含了神祕或靈性的面向,這次的探索會帶我們深入其中。
走進心靈大師榮格的世界,才發現他和我們一樣會愛會恨會糾結《榮格的30個夢》
即便是像榮格這樣的心靈大師也不容易說出口的種種,如今都可以呈現在我們面前,引領著我們進一步沉思:榮格在心靈深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藝術家裸奔是因為憤怒到了極點《斯德哥爾摩裸奔記》
2013年12月10日是諾貝爾頒獎典禮日,也是國際人權日,頒獎典禮和行動藝術抗議同步。廖亦武、貝嶺、王一梁、孟煌,裸身奔向斯德哥爾摩音樂廳,在頒獎典禮場外高呼:「劉曉波!劉霞!中國!自由!」在全球逾百家媒體記者攝像機閃光燈下,他們被數十名瑞典警察撲倒、捆綁、手銬、裝入塑膠袋、押入警車,逮捕關押。
以靈魂為名的勇敢之書:鐘穎導讀《創傷與靈魂》
心理學工作者都很清楚,靈魂二字犯了以「科學」自我標榜的心理學大忌,而本書卻不僅直指人類的靈性生活與現實生活同等重要,更勇敢地以「靈魂」為名,企圖為深度心理學推開靈性的大門。
全球熱銷卅年!只透過觀察「嬰兒」,我們學到的比想像中更多
本書是嬰兒觀察的經典著作,觀察者使用一般日常用語生動描繪嬰兒的情緒生活、階段發展、與家中其他成員的互動,以及觀察當下觀察者自身的情緒反應,篇篇細膩深刻,是瞭解嬰兒早年生命的第一手資料。
流亡作家王一梁的《不自由筆記》
在離世前都留著流亡血液的回憶錄, 處在擁有自由與失去自由模糊界線中,難以言明又發人深思。 自由有嗎?有的。當我們去寫、去讀一本「自由筆記」時,我們就看到了自由。 ──王一梁
流亡,如同自由《我們到這個世界上是來玩的》
在創作、思考與生活間不斷搏鬥的這一生,也要持續不斷地寫…… 流亡,不也意味著一次嶄新的誕生嗎?流亡作家也是真正自由作家的同義詞。沒有祖國的束縛,沒有任何文字的束縛。作為世界公民,我們可以真正地飛了。 ──王一梁
徐鈞/以更開放的態度,傾聽案主的話言和自己的聲音《體驗的世界:精神分析的哲學和臨床雙維度》
互為主體性精神分析學派的思想,是反思古典臨床心理學、個體心理學的局限後所做出的發展,也就是本書所反覆批評的——在人類生活體驗中以及在實際臨床精神分析過程中,孤獨的心靈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實際的人類生活及臨床精神分析過程,總是兩個主體甚至更多的系統一起交叉影響後的發展,這種發展以體驗的方式持續流動著。
許豪沖/一個樂於作為他人自體客體的精神科醫師——關於劉慧卿醫師與其著作《三種和多種自體》
許豪沖醫師以這樣的小故事可以作為一個借鏡,以瞥見劉慧卿醫師這個人的人格:樂於作為他人的自體客體,而這也是劉醫師長期作為治療者的基本態度。她就是這麼一個樂於給予與幫忙的人。而她這一本有關自體的大作《三種和多種自體:佛洛伊德、克萊恩、寇哈特,或榮格,與其他共論證》,又是她另一個領域之努力成果的展現。這些論文都是對於她自己的反思,她對所長期浸泡的女性案主及其生命歷程的陪伴與理解,以及她對相關論文典籍的耕耘爬梳的總結。
王浩威/在衝突、分裂的群體中,受傷了該如何療癒──讀《我們為何彼此撕裂?:從大團體心理學踏出和解的第一步》
受傷的社會、對立的族群,可以用心理治療 來撫平彼此心中的仇恨嗎? 大團體心理學不是治療一個人,而是治療一群人——在政黨、種族國家間,調停敵對雙方,修復集體創傷。
劉慧卿/《三種和多種自體》訴說我所走過的精神分析理論研究的地圖
三十年來,劉慧卿醫師帶著臨床觀察與理論哲思,在精神分析的廣闊土地上辛勤考察。《三種和多種自體:佛洛伊德、克萊恩、寇哈特,或榮格,與其他共論證》收錄的十篇論文,可說是她走過精神分析理論研究地圖的足跡。透過攻擊本能、女性自體、潛意識幻想、羞恥、宗教經驗……等重要的心理議題,在佛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理論、克萊恩的客體關係理論、寇哈特的自體心理學,與其他理論大家的思想之間做深度的交叉思辨,力圖讓運作心靈的「自體」(self)浮現更清晰的輪廓。
陸達誠/《是與有》譯者序:馬賽爾對存有的詮釋改變傳統哲學的視野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馬賽爾被召人伍,使他走出他的研究室,開始接觸具體的人。他因體弱而未上前線,被派留在巴黎的紅十字會中心做尋找遺失官兵的工作。在這個中心,他天天遇到的是前來詢問丈夫、兒子下落的婦女。他在她們的臉上看到了一個一個有強烈痛苦、焦慮和失望的面容。這些面容使他逐漸從自我轉向「他者」。這些婦女原是陌生人,但現在變成一個一個具體的「你」。就這樣,馬賽爾在戰場的後方學到他未來一生要鼓吹傳揚的「我與你」哲學。
洪偉凱/運用大腦的成癮機制,培養正向好習慣──讀《快樂成癮》
上癮,意味毫不費力、毫不猶豫地渴望做某件事,而且停不下來。一般人想到的癮頭,多半是負面行為,但如果能對正面的事上癮,一切就大不同了。 《快樂成癮》本書作者是兩位世界頂尖的心理治療師,不但幫讀者考慮到
法國思想家馬賽爾形上日記《是與有》經典再現,一窺他對「存在」的省思記錄
馬賽爾是與雅斯培並稱的當代存在主義思想家,其存在哲學建基於自身的經驗,而非純粹的抽象思辯。《是與有》是馬賽爾的第二本《形上日記》,記錄他對「存在」的省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體驗到「存在」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不能被當成抽象的符碼。在本書中,他舉出「是」(Being)與「有」(Having)兩種存在的面相。在「有」當中,我們把人對象化,當他是工具、計算他、不在意他自身的歷史、情感或本質,這是有主客之分的二元對立關係。在「是」當中,我們卸下社會面具,以自己的本質與他人的本質自在相處,活在對他人、對上帝的存有參與中。由此,馬賽爾鼓勵人重視「我是」,透過主觀經驗中與另一主體的愛的連結,找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鄧元尉/祈遇馬賽爾——讀《臨在與不死》
當年,我跟著沈清松老師研究列維納斯(E. Lévinas, 1906-1995),故人跟著陸神父研究馬賽爾,我們常在一起讀書、討論,並約定好,等大家都完成學位論文的時候,我們要教對方列維納斯和馬賽爾的哲學,讓我們各自領會的大師思想彼此對話。隨著命運的推擠,人生沿著軌跡邁向下一個階段,學生時期的天真約定終究沒能實現。但當年故人每每談起馬賽爾時的飛颺神采,卻依然近在眼前。研讀馬賽爾是她苦悶人生中為數不多帶來真實喜樂的時光,我能想起當時的羨慕之情,羨慕她既能覓得一深受啟發的哲人、時常沐浴在愛智之學的春風中,又能找到深愛馬賽爾的師長(包括陸神父與關永中老師)帶領著在思想之路上前行。我從旁見證到的是,那是一種非常獨特的相遇經驗,足以橫跨時空與生死的距離。我相信馬賽爾的哲學肯定有種魅力,吸引著並召聚著某些人,以某種特殊的型態參與在彼此的生命造化之中。
劉千美/閱讀馬賽爾的形上日記《是與有》:真實存有臨現的蹤跡
閱讀馬賽爾(Gabriel Marcel, 1889-1973)的作品,就像參加一場心靈對話的盛宴,不僅是讀者與作者的對話,也不只是去旁觀馬賽爾與其他作者的對話,而是聆聽馬賽爾逐日、逐月、逐年與在生活中靈光乍現的真實存有的對話,並在對話中尋索著存有那奧妙、飄忽迷離的蹤跡。日記記載的是馬賽爾思索那不可思索者的草稿、片段。在閱讀中,就像翻看一張張泛黃的相片那樣,彷彿見到馬賽爾那雙曾經凝視真實存有的眼睛,和他隨手記下的有關恩寵、誠信、希望、仁愛、虔敬、知識、時間、信仰、吾體(mon corps)乃至死亡、罪(le péché)或惡(le mal)等,那些縈繞西方文化、爭辯千年之久、仍未得解的概念的提問和思索。
關永中/在永恆的臨在中,你永遠不死──讀《臨在與不死》
馬氏曾分辨了肉體的「鄰接」與心靈的「臨在」二者: 肉體上的臨接並不一定寓意著愛的臨現,人們可以處在一間很擠迫的房間內而彼此互不相識,他們也不必然會互相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反之,愛者與被愛者可以分別身處不同的地域,卻非常接近對方的心靈,二人的生命已水乳交融、打成一片,不論天涯海角,也無從阻隔兩者在精神上的臨在,甚至連死亡也不能中止愛者們在心靈上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