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媒起底:讓劉德華背鍋的廣告公司執行長有台灣背景
假如當年沒離職帶小孩?菁英媽媽想上班的育兒困境
最新文章
最多瀏覽
復刻家料理:滾水慢煮一盤義大利麵
《時尚》、《城市與鄉村》生活雜誌評選為年度最好看的書之一! 在帕妮絲之家長大的女兒書寫與母親溫暖又療癒的生活,承襲家庭飲食文化,記錄每一口真實又美味的回憶 看完只想立刻起身,到廚房動手復刻一盤家的料理。
楊佳嫻/散場時請抱住鄰座──《刺與浪》主編序
同志主題書寫中,我們看到加倍躁動,加倍困惑,看到心狂烈爆炸,身體永不 厭止,魂靈內向崩塌,把理應長長的一生來不及似地活。它在文學中早已成為廣受承認的類別(有些寫作者不願被此標籤限制),時至今日,不單單寫同性或其他非異性之戀的無助無奈、不單單寫認同掙扎與人掩自演的社會處境,還可以讀到同志怎麼中年怎麼老,怎麼面對病痛、長照與生養後代的願望,怎樣穿衣怎樣讀書怎樣戰鬥,風水倒轉,同志不是只能沉淪、發狂和自殺,不必去美國也能做自己,出書出櫃可以附上全家福,還能成功經營親密關係,教導廣大同性異性戀人們愛情真的有道理可以說可以做。
《長篇小說的技藝》 以對話刻畫人物性格:讓角色簡短交談,別任其講內心獨白
本書有六種表現人物特徵的基本方法,其中四種是直接手法(「人物對話」、「外貌描繪」、「行為描述」和「想法揭露」),讓角色說話、觀看、行動和感覺時展現他們的性格特徵。 而用對話塑造人物與描寫外貌不同,因為對話是角色努力(主要出於自願)將內心世界表露出來,展現的不僅是品味或喜好,更是他的所思所想。人物對話如同小說本身,可讓角色的情緒感覺起來合乎邏輯。
從蝗蟲研究探索人類飲食的祕密:《食慾科學的祕密,蛋白質知道》
「營養」與「食慾」有關係嗎?關係大了! 動物的食慾演化成能夠對應特定的營養素,引導牠們去吃維生必需的食物。 但這究竟是如何辦到的?人類是否也有這種能力?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為何人類似乎更傾向於選擇垃圾食物?
「快藝術世代」藝術家如何在21世紀的經濟體系中掙扎求生?
在21世紀,創作不僅僅是做作品,藝術家也不僅僅是藝術家。 藝術家是品牌、是製作人、是KOL。 藝術平台是IG限動,藝術家可以24小時直播帶貨。 但是當每個人都可能是藝術家,藝術的功能、場域,甚至定義,是否皆已發生質變?
遠比電影要複雜的小說原著:芥川龍之介《羅生門》
芥川龍之介以〈羅生門〉為代表,擅長將傳統故事轉型為現代小說。他借鑑西方現代文學的手法,對於敘事技巧抱著高度意識,使脫胎自古老物語的情節能夠擺脫簡單的善惡二元對立,對讀者強力拋出前所未有的道德詰問。他的小說重點不在情節,而是凝視人對於情節的反應。唯有藝術能夠創造那樣極端的處境,逼迫出一份日常不可能直面自我的深刻覺悟。
《戰爭的框架》:面對戰爭,我們該如何思考、必須做些什麼?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在無數新聞中瞥見逝去的生命,而這些生命往往以數字表示。故事日復一日不斷上演,似乎永無止境且無可挽救。然而我們除了必須理解戰爭罹難者的危脆性(precarious),也希望將肯認(recognize/recognition)的概念與戰爭帶來的損失相連結,並進一步提出倫理和政治上的異議,那我們該如何思考、必須做些什麼?由此便引發諸多基本且斷難以迴避的問題:框架的結構是如何生產情感?情感與倫理、政治判斷與實踐之間的關係究竟為何?
敏感青少年被負面思考吞噬,社工如何救她一命?
這是一個會負面思考的孩子,瀕臨生命危險之際,一位社工以她的專業,幫助孩子走出泥沼的感人故事。後勁頗強,感動人心。除了故事的感動之外,至少還有兩個面向值得讀者特別思考。
他們的露營旅程是場災難,但絕對讓你捧腹大笑!
為了讓安迪釋放壓力,好好放鬆一下,泰瑞安排了露營活動。一夥人搭著樹屋越野車抵達營地後,沒想到泰瑞幾乎什麼都沒帶,更糟糕的是,身邊的人竟然一個個神祕消失,最後只剩下安迪一人,究竟安迪能否克服恐懼,及時救出大家呢?